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丑石》及其“丑石”再论缘起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发表于198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上,翌年又先后被选入沪编和部编语文教材,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又一次拜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我仍旧沉醉其中。让我陶醉的,不仅是作者的生花妙笔,还有丑石所具有的那种不甘寂寞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道理,懂得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原文]丑石贾平凹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  相似文献   

3.
《丑石》是我国青年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优秀散文。作品精心刻画了丑石的生动艺术形象,热情颂扬了丑石的实实在在的本质美,和“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精神,同时揭示了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同志的《丑石》被选进中学教材以后,议论蜂起,评家甚众;见仁见智,褒贬纷杂。一篇简炼拙朴的千字散文,而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注意和巨大的反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是由于作品“归结到丑与美的辩证法”(贾平凹《关于〈丑石〉的通信》)的  相似文献   

5.
《文山学院学报》2014,(1):114-117
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有效达到的关键。以语文教材中贾平凹《一只贝》的情感教育落脚点为例作探析,从恰当地诠释解读文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教师的语文素养等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如何立足文本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获奖散文《丑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形式和内容都有许多耐人品味的地方。现择要予以肤浅的分析。一构思精巧文中精巧的构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明晰。全文以遗憾(丑石)——讨厌(丑石)——惊奇(丑石)——赞美(丑石),这种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不疾不徐,不蔓不枝,思路一目了然。二是欲扬先抑。为了突出陨石之美,文章先极力把它的外形和用途写得一  相似文献   

7.
《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力图呈现商州和西安在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是把握贾平凹文学个性的一个突破口。该书征引史料,追本溯源,具体分析了商州和西安的地域文化基因不仅是贾平凹"商州情结长安气象"创作风格的源头,也是贾平凹作品具有民族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年作家贾平凹同志的《丑石》,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佳作。《丑石》写的是一块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由于外形奇丑,既没有观赏价值,也没有实用价值,因而被世俗所鄙弃。后来,偶然遇上了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它的奇特价值,它就被当做宝贝运走了。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丑与美、平庸和奇特、卑贱和尊贵的辩证关系,从而赞颂了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而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是一位人们熟悉的当代作家,也许同学们以前从没接触过。在他的散文《丑石》的片断中,写到了一块石头,这块“丑石”究竟“丑”在哪里,“丑”到了何种程度呢? 作家将丑石和汉白玉的细腻比较,和大青石的光滑比较,从侧面说明了石头的“丑”——毫无用处。通过“奶奶”、  相似文献   

10.
陋室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散文特色鲜明,自成一家,文风宁静、空灵、玄妙、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所倡导和实践的"大散文"观,对散文的发展和革新影响深远。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多是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篇什,风格优美精致,有些"中规中矩",以《丑石》《月迹》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属于"游记",尝试用小说技法写散文,以《秦腔》《入川小记》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已不再轻易言情,"闲话"色彩更加强烈,文风平实自然,境界开阔辽远,以《弈人》《闲人》《名人》等为代表。从内容上看,贾平凹的散文可分为自传、风情、世相、禅思、文化等五类。从艺术上看,其散文关注日常生活,以立意见长,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喜欢使用明快朴素的口语,讲究动词、叠词和虚词的选取和搭配。所以他的作品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用字平淡,却意境深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贾平凹出版过散文集30多种,其中《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获鲁迅文学奖。作品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丑石》《静虚村记》《秦腔》等。本期我们选了他的散文《陋室》,作品在细腻而流畅的描摹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贾氏散文的古朴、幽默和淡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学家似乎对石头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化自一块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他笔下的石头其实是一块通灵宝玉。而贾平凹的《丑石》中所写的却的的确确是一块石头,一块真正的“丑石”。  相似文献   

12.
青年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选进了高中教材。备课初读,确不禁为其深刻的寓意所吸引。但反复钻研,又觉得构思上颇不严密,存在着难以弥补的思维矛盾:一,石头能分丑俊吗?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一论断,能站得住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手边的语文刊物。但找到的分析《丑石》的文章,多系赞美之  相似文献   

13.
刘璐 《现代语文》2004,(6):17-17
文章评论了贾平凹在当时的文学创作的情况,特别是对贾的散文创作进行了评论,并着重评论了《丑石》的创作,指出《丑石》在托物寄情以及细节处理方面是成功的,但也指出了作品中后半部分在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以书信的形式进行评论,评析中穿插抒写自己的认识感受,语言恳切真诚,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评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丑石》是一篇借物喻人,体物写志的精美的散文.全文可分两部分:从开头到“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自然段是第一层,写丑石的颜色、姿态、模样.开头写我的遗憾总领全篇;“碍地面”“搬走吧”,是嫌它丑的具体表现.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丑石的无用,是丑的另一个方面.它不能垒山墙,铺台阶,不能刻字雕花,浣纱捶布,也不能做石磨,只是在坑凹处存点雨水,孩子们爬上爬下,因此引起人们对它的讨厌、咒骂和嫌弃.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从性与性描写、"奔女情结"、是否黄色小说,以及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贾平凹从道家寻求突破、继而与后现代的拼贴、碎片与自由表达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特质等多个角度来再次评析贾平凹曾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并指出其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刊去年第一期发表洪镇涛老师对《丑石》一文的看法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作家贾平凹同志也来函,不表赞同。现摘编三篇来稿。由于本刊篇幅有限,不拟再发争鸣文章。  相似文献   

19.
据《华商报》报道,贾平凹书画展及《贾平凹书画》首发仪式在西安举行,国内众多书画名家出席捧场。但是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陈国勇说“贾平凹的艺术成就和苏东坡不相上下”,引起了在场多名嘉宾的哄笑。作为特邀嘉宾的陈国勇,在展览开幕式上被安排在第四个讲话,他说:“中华五千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位还是高度上,都和苏轼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针对此言,  相似文献   

20.
近期拜读《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0期《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颇有感触。文章编在"美学老师说语文"栏目中,这个栏目从2012年第4期开始设置,是个"不定期专栏"。任为新老师引领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确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是,笔者想就《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中的几个问题,做点商榷,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