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环境下的媒介是信息内容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复合体,传播活动是在相互交织的双重网络中展开的。新的媒介环境中,关系的价值已经开始超越信息的价值,相应的,基于社会关系的同伴推荐形式正在超越过去关键词检索形式,成为用户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双重网络的性质将会为传播活动带来诸多变化,信息窄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群体在各种协同过滤机制和社会关系的作用下分化成为基于兴趣、既有认知或相似意见的不同群体,信息或意见在这些群体中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间异质的特点;群体内部有形成信息茧房,甚至是群体极化的可能性;群体间则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社会粘性有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向爽 《新闻世界》2020,(2):49-52
网络语境下动漫粉丝群体媒介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信息辨别能力缺失、安全素养缺失等方面。群体特性和内部独有的话语体系为媒介素养提升教育带来一定困难,需要从群体内部培养意见领袖和提升整体素质入手,配合提高媒介接触质量、改善使用环境和构建监管制度进行巩固,并利用群体特性进行体验式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3.
"微笑局长"事件既是一件网络反腐事件,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其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前后延续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文章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了各个阶段不同的舆论表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优劣,并就政府治理网络群体事件提出建立政府响应机制、信息公开原则及行政问责机制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通讯员网络在单位体制下面临重构与完善.基于国家治理的结构性需求,在党报通联机制的积极运行下,各单位投入到对媒介资源的竞争中,党报通讯员在多方行动者的互动实践中逐步完成了身份嵌入,这一媒介实践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生活机遇,创造出向上流动的社会空间.党报的通联实践充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党报"组织者"的...  相似文献   

5.
赵红 《新闻知识》2008,(4):39-40
"媒介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的再现和呈现。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对女性群体特性的主观性态度认知,这种认知即对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媒介女性形象"也是高度情景化的、与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24)
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心理机制,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流行为国家认同的构建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考。南海仲裁案等群体威胁性事件以互联网媒介为载体,传播了民族主义情感、强化了内群体偏好,有利于网络使用者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利用"蚁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软件,以"南海仲裁案"为例,通过分析互联网上500逾万条舆情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从而获取到该事件的传播模式、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主要观点以及关注人群等结果,对互联网媒介是否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潜伏>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如下几个层面解读<潜伏>热播的现象及机制:一、<潜伏>电视剧热播与网络社区迷群体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促销作用;二、<潜伏>网络迷群体构建的二级文本;三、迷群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解读文本所呈现的符号转译机制.笔者认为,在新技术媒介环境下,网络迷群体对传统媒介文本诸如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新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介入原始文本的二级文本的再生产和再消费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迷群体强大的符号转译能力,将特定语境中的文本符号经过意识形态祛除、语境接合、情感游戏等多种方式转化成现实语境更易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而促成文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三种身份表现方式。韩流粉丝在网络中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韩流粉丝进行"粉丝实践",参与"文化创造";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9.
本应成为社会骄子的"女博士"群体在媒介的符号学建构和过度阐释下成了一个为世人边缘的"神话"场域。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巴特的"神话"理论和桑塔格的"过度阐释"理论证明了媒介以符码为工具异化"女博士"群体,并在整个社会偏向的驱使下成为边缘化"女博士"群体的幕后推手。解构媒体强加的"神话"场域,校正社会对于"女博士"群体的狭隘偏见,不仅依赖于媒介的修正,更需要"女博士"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媒介使用在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老年人闲暇时间对电视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位居其他媒介形式之首。本文以在城市居住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老年群体对电视及网络新媒体的收视、使用态度,探讨电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发展优势,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介形态和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区块链热"背景下,受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思维、接入沟、使用沟和媒介素养上。警惕区块链被少数精英垄断,防止数字鸿沟扩大,就要在科学认识区块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受众主导的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合力,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同时增强受众网络接入意愿,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3.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区块链热"背景下,受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思维、接入沟、使用沟和媒介素养上。警惕区块链被少数精英垄断,防止数字鸿沟扩大,就要在科学认识区块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受众主导的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合力,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同时增强受众网络接入意愿,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关键在于获得受众的认同,从而由主导价值观上升为主流价值观。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社交媒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渠道。但是,利用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如群体区隔不利于共识的形成、网络负面声音消解认同等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发展公共媒介、培养网民的"新闻素养"等手段是解决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化,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本文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分析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用户媒介依赖状况。研究发现,受众媒介依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众对媒介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双重沉浸,二是媒介依赖趋向人际依赖和群体依赖。从亚文化视角来看,媒介依赖的形成原因是亚文化群体在抖音短视频中形成了强烈的自我认同,并获得了自由表达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春晚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神圣文化仪式。然而近年来,以调侃、戏谑、恶搞为主要形式的春晚吐槽风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认为吐槽是春晚要求公众参与的仪式性质与其电视载体单向传输的媒介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并寻求某种补偿机制的产物。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补偿机制表现为两种作用路径:现场观众补偿电视观众,仪式扩大补偿所有受众,并导向狂欢化的大众展演。春晚吐槽的实质是大众对正统文化的"抬杠"和社会情绪的宣泄,背后隐藏着新的仪式秩序和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9.
陈家庚 《今传媒》2020,(2):46-49
手机媒介作为新兴媒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儿童群体。手机媒介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人际关系和学习造成了影响。健康发育影响表现为身体健康危害和心理界限模糊;人际关系影响体现在交际网扩展和现实社交问题;学习影响表现为手机媒介在学习中的应用及其隐患。手机媒介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应当被正确合理地运用,手机媒介影响下的儿童生活需要家庭和社区共同呵护。  相似文献   

20.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