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晶  魏薇 《东南传播》2011,(1):57-59
本文通过对《云南日报》1985-2009年每年11月、12月的包含有关键词"艾滋/艾滋病/爱滋病"的371篇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云南媒体是如何建构和呈现艾滋病议题的及其导向作用,并结合相关研究对云南媒体提出了些许建议,媒体应该充分做好媒介议程设置,适时加大相关信息流量,使得这些信息处于明显优势地位,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孟亮 《新闻三昧》2004,(8):28-28
两年多来,关于河南省东南地区部分乡村艾滋病疫情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媒体在反思疫情发生的同时,也给予了当地农村艾滋病毒携带以更多的人关怀。然而,读了6月17日《京华时报》一则名为《“艾滋黑三轮”被劝回老家》的报道后,笔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3.
谭天  曾源 《东南传播》2016,(4):138-141
政府、媒体、群众对艾滋病议题日益关注,世界艾滋病日成为了政府、媒体宣传艾滋病的主要机会。本文选取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对人民网、网易网、凤凰网在近三年艾滋病日对艾滋病报道的框架构建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三者对艾滋病报道的报道方式、新闻议题、新闻出处、报道语气、信息来源均呈现统计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刘熙 《新闻界》2005,(2):135-135,119
为了组织一切社会资源抗击艾滋病,联合国明确提出了艾滋病预防与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问题,指出“我们应同社区一道制定并得到政府最高当局支持的宣传、新闻、教育和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媒体重要作用,遏制和扭转艾滋病的蔓延。因此,发挥媒体在艾滋病报道中的正面效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报道的语言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熙 《新闻界》2005,(5):150-150
艾滋病报道的相关用语能左右公众的舆论、认知和态度.当前,由于媒体记者和编辑缺乏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往往用大量“惊心动魄”的语言来突出艾滋病的可怕性,诸如“世纪瘟疫——艾滋病”等,以期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媒体开始走向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市民类报纸纷纷抢滩登陆云南报业市场,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为了提高阅读率或收视率,争取更多的广告投放,抢夺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的新闻就成了媒体的生命线.因此,在艾滋病报道中,媒体猎奇、炒作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核心,实质在于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说到底新闻学是人文学科,新闻报道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为人们的需要而发展,新闻报道有责任倡导人文关怀。”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界需要人文的渗化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艾滋病报道是能集中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一个报道领域。从1988年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起,我国媒体就开始对艾滋病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报道。而综合考察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情况,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虽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芳 《传媒观察》2003,(1):28-29
2002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含义是反羞辱、反歧视,善待艾滋病人,实现这个主题需要媒体和全社会的反思。 媒体这一回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艾滋痛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胡锦涛在北京佑安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时说:“党、政府和全社会都会关爱和帮助你们,希望你们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曾学远 《声屏世界》2006,(10):17-18
2004年“世界防艾滋病日”前夕,国内外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了国家主席胡锦涛与艾滋病人握手的新闻,其中新华社的报道技高一筹,既有握手的新闻现场和中国防治艾滋病的必要背景,又有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国际艾滋病团体人士的评价和艾滋病患者的切身感受,内容之丰富,采访之深入,令其它媒体望其项背。而这样的报道居然在当天抢先发出,更令业界惊叹。  相似文献   

10.
沈秀丹 《新闻窗》2011,(2):46-47
我国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走过了二十几年的历程,历经浪漫化,妖魔化,猎奇化等阶段。目前已进入了力求达到以“客观、公正、人文关怀”为主要特点的艾滋病报道新时期。尽管一路走来成绩斐然,但就现状来看,国内的艾滋病报道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余地。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艾滋女”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个名叫“闫德利”的女子以“艾滋女”身份发表博文《我的忏悔》,称自己被检查出艾滋病,为自己的滥交而后悔。之后,又陆续发表博文讲述自己被继父强暴、去北京当小姐的悲惨经历,并曝出279个“嫖客”的电话号码。为证明博文的真实性,“她”毫不避讳地贴出艳照和全家福。一时间,“闫德利”的博文和照片引发网站的狂热转载,“艾滋女”成为网友漫骂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吕雅琼  杨锐 《今传媒》2012,(4):134-135
自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个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来,媒体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也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体成了人们获取关于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呈现着迅速增长的态势,预防艾滋病也成了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体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报道的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前夕,一个关于“贵州艾滋女小琴(其实只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的报道,被国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对这些报道,该事件主人公小明即小琴的男朋友说:“媒体太可怕了。”小明所指的可怕主要有:小琴家的亲戚之前并不知道小琴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看了报纸上的照片后,都拿着报纸  相似文献   

14.
刘晓阳 《新闻世界》2013,(8):246-24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第四媒体,肩负着传递信息的重任。本文从健康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以新浪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关于“艾滋病议题”进行系统解读和研究,观察国内网络媒体如何进行“艾滋病议题”的建构以及近十年来媒体议题建构的话语演变。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5,(12):14-14
日前,首次针对媒体高层负责人的艾滋病报道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来自19家中央级媒体负责人及部分省(区、市)宣传部门人员参加了培训。据悉,我国艾滋病疫情正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要消除公众对艾滋病的无知,媒体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6.
面对艾滋     
蒋力 《传媒》2003,(1):16-17
我觉得艾滋是可怕的,但艾滋离我很远。 我觉得艾滋是陌生的,因为艾滋离我很远。 迄今为止,我认识的人中,出现了暴发户、贪污犯、诈骗犯、甚至锒铛入狱者和意外死亡者,但尚无一例艾滋病患者。 从知道艾滋这个概念到现在,大约也有十多年的光景了。我现在对艾滋的了解,大约并不比十年前更多。我认为对艾滋有一个基本的  相似文献   

17.
温凤鸣  胡钦太 《新闻传播》2009,(12):104-105
10月13日.河北一男子杨某盗用前女友的名字开设了博客,捏造其卖淫、患艾滋病和缥客发生性行为的博文,以及她的私人生活照片。14日“艾滋女”开博曝光性接触者即见诸报端包括我国四大门户网站在内的各网站贴吧纷纷转载杨某博文,同时,电视台也不放过这种吸引大量眼球的机会,纷纷报道“艾滋女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方明远 《新闻界》2005,(6):97-97,108
“成就报道”是党报展示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绩,以鼓舞全社会奋发有为的重要报道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成就报道”由于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少报道被打上“做秀”烙印,不被广大读者认同,成为党报报道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成就报道”如何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如何通过报道模式创新实现“三贴近”要求,使报道让读者喜闻乐见,能够起到“入脑、人心”效果,成为党报“成就报道”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红霞 《新闻知识》2001,(10):27-28
两年多时间,我对这个艾滋病家庭的采访,一直处于欲报不能的状态。尤其是一个小镇上居然有38个甚至更多潜在的艾滋病当地简称为“艾滋”感染者,一旦见诸报端,不仅骇人听闻,还容易引起别的麻烦。我曾经四易其稿,在报社领导的一再斟酌下,只报道了专家免费治疗的事。揣着这样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危的题材不能报道,我苦恼又无可奈何,同时又为这些艾滋病感染者的不幸遭遇,受社会歧视的悲惨命运而愤懑。今年“3·15”,借着全球防治艾滋病日“维护公众安全与健康”的主题,我采访的“艾滋病”及“艾滋家庭”的稿…  相似文献   

20.
我从2以刃年开始负责医疗卫生领域的报道,起初我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也不太了解,与普通人一样觉得艾滋病离我们很远,艾滋病只与吸毒、性乱者结缘,甚至觉得这类人得艾滋病是咎由自取。然而,当我了解到新疆短短几年中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居全国第二的形势时,我深感做为一名党报的记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报道工作,并想方设法一步步走进艾滋病人群。 2《X】卫I三,我到卫生厅采访,了解到新疆红十字会在举办“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我便到红十字会说明准备采访的意图。因为是第一次扫交道,工作人员海丽曼对我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