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前在西安某校听了一节初二的语文课,讲的是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是文章大家,他的散文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文笔朴实无华、意蕴浓郁悠远的散文。写家乡不写别的,单写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的风俗,在大人看来,也许是祖辈传写来的“礼数”,应该去这么做,马虎不得的。  相似文献   

2.
耿建红 《现代语文》2010,(9):105-106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曾祺就是一只文狐,所以才能写出风俗美语言美人情美统一的《端午的鸭蛋》。他用了一千六百多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描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让读者通过小小的鸭蛋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浓郁风俗和文化意味。反复朗读此文,只觉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今天要讲《端午的鸭蛋》。在课堂上,我按照备课时的计划,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分析语言特色,最后讨论课文末段的有关问题。可是刚把课文的三个主要问题(1、家乡端午节的风俗。2、家乡的鸭蛋。3、端午的鸭蛋。)讨论完,就有同学按耐不住心中的疑虑,举手发言了。他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得有问题。”我说:“有什么问题?”他又说:“你看吧,课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文章的第一段用了那么多文字来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冗杂。”他的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有所察觉,本来我准备放在这一课的最后来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这时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既然学生很关注,索性趁热打铁,此时就让他们讨论吧。我就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似乎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4.
【文题展示】俗话说:"三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许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中,那三个唱歌的情景曾让你激动过;也许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那乡土气息浓郁的风俗曾令你向往过;也许萧乾《吆喝》中,那飘荡在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曾让你怀念过……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了解哪些民俗民风?见过哪些过节的风俗场景?请以"家乡的民俗风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5.
《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由端午节的风俗想到端午的鸭蛋再写到家乡的鸭蛋,畅达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俗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6.
正一、导入新课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汪先生走进高邮,去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生活的诗意。(板书: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二、自主先学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出示课件):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点字词。2.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3.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认真读一读,写一写。生:(朗读)腌蛋、门楣、籍贯、车胤、城隍庙、鸭蛋络子。(后齐读)  相似文献   

7.
功课跳跳豆     
端午节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端午节的午饭,苋菜、虾、咸鸭蛋一定是有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相似文献   

8.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青饼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特邀审题、点评老师:朱兴华(高级教师,温岭市方城小学)审题要点分析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你能写一篇《家乡的风俗》,从而展现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吗?对于本单元的习作,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的确,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为学习散文提供了语言运用的优秀范例。汪老说:“写作品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端午的鸭蛋》中,汪老总能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却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让人真真地感受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  相似文献   

12.
习作要求这次习作要求写一写家乡的变化。要求详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积累·运用八。习作指导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变化”,不能写成“家乡的特产”、“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的风俗”等。既然写“变化”,在选材时,就必须突出一个“变”字。首先要了解家乡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然后通过对比,反映家乡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家乡人物质生活的变化,可以是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是家乡人精神面貌的变化。在选材时,要善于巧取角度,以“小”见“大”,例如,写路,可以从记忆中的狭窄的泥土路、石子路,写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端午的鸭蛋》一文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  相似文献   

14.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我又觉得端午别有一番风韵。著名作家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反映了他自己家乡的端午是怎样度过的,而因为地方的差异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谈我家乡的端午特产。  相似文献   

16.
<正>审题要点分析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你能写一篇《家乡的风俗》,从而展现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吗?对于本单元的习作,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深入了解风俗特点要想写好这篇作文,深入了解风俗特点非常重要。风俗有很多,有节日风俗、婚丧风俗、农林牧渔风俗等等。你一定要找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最好是自己也参与过的风俗来写。  相似文献   

17.
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除了粽子,人们一般还喜欢吃咸鸭蛋。你一定会说“:咸鸭蛋有什么好稀奇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啊!”请你先别过早下结论,看完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你肯定会说:“鸭蛋原来也很不平凡呢!”  相似文献   

18.
刘迪  杜声武 《山东教育》2012,(11):43-44
一枚小小的咸鸭蛋,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家乡风俗,却被一位老人描写得意趣盎然,不简单!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认为数学与文学是相通的。这种观点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当下,许多学生感到数学课堂沉闷乏味,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厌烦。我们在自我反思之外,能否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或许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瑞昌 《广西教育》2013,(28):51-51
去年12月的一天,我到岑溪市大业镇二中上交流课,上的是汪曾祺的文章《端午的鸭蛋》。据我课前了解,学生已经对课文有所预习,于是,我精选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上课以后,从岑溪的特产、端午的风俗说起,巧妙地引入高邮的端午风俗、特产,然后让学生每六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集中研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家乡菜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对家乡的怀念就是从吃开始的。读了课文《端午的鸭蛋》,萧乾的《枣核》,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如今,离开家乡有一段时间了,我发觉记忆深处也飘散着家乡菜的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