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新闻精品”,简言之,就是它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仅要具备“五个W”新闻要素,还应突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独家性;2.深度性;3.思辨性;4.广泛性;5.必读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汇报》2005年3月23日头版刊发的“国际述评”:《花招还能玩多久》一,笔认为,它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精品报道。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精品”?精者,精粹、精华、精彩之谓也。精品的反面是垃圾。在当代社会科率中有一个小小的分支,叫做“垃圾社会学”,讲的是研究者可以透何对人们日常废弃的垃圾的分析,了解人们社会生活的品质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据说,这种办法展试不爽,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极高。那么,如果我们反其道而污之来研究一下被人们尊之为精品的东西,我们能看到什么呢?精品给人的最初的、因为直观的感觉是一个质量性的概念.毫无疑问,无论精品和精品之间在具象和形式上有多少差别,但在其品质上乘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但是,如果我们稍做一点深层…  相似文献   

3.
郑竑 《记者摇篮》2004,(7):57-57
进入新世纪。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电视节目需求的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观众呼唤精品、名牌,时代呼唤精品、名牌.电视台的生存发展呼唤精品、名牌。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电视出精品、出名牌。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在不少的电视台中.为何精品、名牌“千呼万唤”出不来?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体制落后、人才短缺、投入不足、把关不  相似文献   

4.
多出精品是出版繁荣的重要标志,而能不能多出精品,首先取决于对精品怎么认识怎么衡量。“大部头就是精品”?不见得。精品不在于部头大小而在于内在的质量。现在“大全”、“丛书”、“系列书”一股劲儿上,真正齐整、精致的并不多,相反,很多是重复拼凑、大而无当的平庸之作,甚或是出于狭隘功利目的而炮制出来的低劣假货,哪里和精品沾得上边!反观列国历代累积下来的精品,其中不是有许多部并没有并不大,乃至只是小册子、单行本而依然不朽于当世吗?  相似文献   

5.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关于精品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读者奉献真正的精品是出版社的共同愿望和永恒主题,但究竟何谓“精品”?如何才能“出精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确有深入思考的必要。精品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一、何谓精品教材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我们也应该对高校的精品教材进行更加理性而全面的定义和分析。所谓精品教材,是指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经多年教学改…  相似文献   

7.
打造精品栏目 提升广播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听众服务是广播工作不变的宗旨。在频率林立、栏目迭出的竞争中,谁精心打造精品栏目.多办精品栏目,谁就能够抓住听众,赢得市场,就能更好地实现广播的喉舌与产业功能。2004年中广学会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首次设立“十佳栏目”奖,获奖的广播“十佳栏目”,是全国广播系统精品栏目的荟萃,对广播精品栏目的标准和如何打造精品栏目等问题,做出了示范性回答。  相似文献   

8.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这个口号在出版界已深入人心。每个出版社都在热烈地谈论精品计划,不少出版社在报刊上大力宣传自己出了多少精品。这都说明了出版工作形势很好,“实施精品战略”已经为出版界广泛接受。 但是,什么叫“精品”,我们心目中的图书“精品”是否就是精品?我感到,在今天,在我们出版界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的时候,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精品图书的最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细议“精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一词,目下巳被出版界普遍接受、惯常表述和使用了。关于“精品”,大家似乎都耳熟能详,谈出许多道道来。那么,何为“精品”呢?笔者不敢妄揣,查阅了不少工具书,孰料均未见“精品”的词条,即行出版《辞海》(1999年版)也许会收人罢。或曰,顾名恳义,“精品”,“精”之“品”也。这话是不错的。“精”者,“择也”(《说文·米部》),本义指“纯净优质的米”。  相似文献   

10.
该作品首先是一个印刷精美的数码印刷精品.装帧考究.印刷质量上乘,特别在宣纸上表现中国书法的笔墨特点韵味非常到位。其次,该图册的策划非常巧妙.在其整体对“将军茶”的营销策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将军茶”赋予了很深的内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其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数码印刷的特长.在每一本封面上都印制了珍藏对象的名字.也让“将军茶”的收藏者倍感珍贵。总的来说.图册《将军吟》是一件难得的将印刷品与营销创新结合与应用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作为纸质媒体的记,他的劳动成果往往见诸报刊的版面。那么,记的作品如何在版面上更快更多地脱胎而出.并被处理得突出醒目?这固然与版面编辑的水平和工作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记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及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否是版面所需要的“俏货”与“精品”。这样.研究和驾驭版面就不仅是编辑的事儿.也是记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熟的记都应该牢固  相似文献   

12.
宣传战线提出办精品栏目要求已有五六年了:这些年来在“精品工程”创建中,各家媒体大展身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力创精品栏目,确也涌现了一批优秀之作、上乘之作。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精品栏目的数量还是不那么多,尤其相对目不暇接的频率、频道而言,不能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精品化的需求。就拿我们电台来说,每天办有73个小时的节目,把自认为不错的节目加在一块约有4小时,仅占所办节目的5.5%。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不是精品意识不强或是精品标准不明,而是创精品栏目的压力不大.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在全国新闻界中,“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奉献新闻精品”,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更多地体现在各种新闻实践中,从几年前的“扩版热”到在“精”字上做章,用新闻精品去占领舆论宣传阵地.显示着新闻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精品”的误区与定位孟讲儒“精品”概念的引入及阐释1995年,许多出版社推出了“精品”战略计划,这是出版社经营意识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是图书出版由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的有力举措,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但是,人们对于“精品”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首先表现...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陈列展览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其评价标准应包含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须研究探索的现实课题。理清这些问题对提高陈展质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02,(9):1-1
近年来,通过“一线练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教活动和实施“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工程,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量优秀作品不断问世,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新闻报道方面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历年来获全国性新闻奖的作品比较少,还需要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加倍努力,与时俱进,多出精品,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为弘扬先进文化.繁荣我省的新闻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倡导文化出版部门实施“精品战略”以来,出版工作者的精品意识越来越强,出精品成为各出版单位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精品在于精,何为“精”?精者,通过提炼才能得到的精华,经过挑选而获得的完美的东西。可见,要获得精品不容易,需要一个艰苦追求的过程。“精华”、“完美”都是表示事物状态、性质的词语,在界定一个事物时,总是相对的。因此,精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精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虽然是相对的,却决不容滥芋充数,精品又是有严格的客观标准的。由此,我们不妨把出精品看作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这种理…  相似文献   

18.
创制精品谈     
时代呼唤精品,社会需要精品,受众希望有精品,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奋力追求精品.多出精品,应做的工作很多,最重要的应在如何提高质量,建立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精品机制上下功夫.创作精品的关键丁关根同志指出:“精品就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一件精品是由许多因素合成的,关键是把握三个重要环节:即选题、创意和艺术表现。(一)把握选题出精品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始.制定选题,要增强四个意识:一要增强策划意识.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策划要有预见…  相似文献   

19.
李娟 《河北广播》2004,(5):84-85
所谓精品,其标准就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从精品到精品群———关于提高新闻整体质量的思考“多出精品”,强调的是精,是多,不是出一个两个,而是出一些、一批,是新闻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从精品到“精品束”、“精品群”,是“多出精品”的内在要求自从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要求,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