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革命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结合革命斗争策略需要对富农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富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苏区时期,中共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推行了"反富农"的政策。中共承认,土地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富农的本质属性是农村资产阶级,由此从理论上无法得出土地革命时期"反富农"的合理性。然而,通过考察土地革命的实践,发现中共的"反富农"政策依然具有逻辑自洽性。  相似文献   

4.
富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上,党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是党开始集中探索富农问题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中立--反对--联合三个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富农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5.
在土地革命的不同阶段,我党曾对富农采取过各不相同的政治、经济政策,或打击或保护或限制或区别对待。人们通常关注的是这些政策在推进土地革命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往往忽视交织其间的“左”倾错误。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对待富农问题的政策上曾反复出现过过重打击富农经济和政治上的乱打乱杀等“左”倾错误现  相似文献   

6.
制定划分富农标准的过程是中共对中国革命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土地革命的中前期,中共没有一个统一的富农划分标准,各革命根据地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各自作出解释,不仅标准五花八门,更存在不当和错误;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和中共大批领导人的努力,毛泽东在领导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过程中,制定并颁布了比较科学的富农标准,为以后制定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在任弼时等领导人的努力下,中共的富农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富农标准的确定,是制定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的前提,也是中共事业兴旺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富农是具有标示意义的社会阶层,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农村其他社会阶层。在中央苏区革命发展中,中共最初实行"中立富农"政策。然而,随着土地革命的兴起,中共由中立富农政策改变为限制富农政策,它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里,没收富农土地和其他多余的财产,而且在分配领域里对富农课以重税。这种双重限制政策既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体现,也是中共认为这种革命必须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富农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富农政策并不一样,大致经历了从打击到联合,从排斥到共存,从限制到取缔的复杂过程。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富农政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农村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待富农政策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党对待富农的政策有所不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对民主革命其他时期对待富农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惟独抗战时期未提及,而《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试验本)下册在提及建国后土地改革对待富农政策时是这样叙述的:“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同过去有所不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9月,《史学月刊》副主编翁有为教授在"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近代富农问题是中国乡村史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如果从近代乡村史角度来看,富农是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具有标示意义的阶层,它是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如果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共农村革命中界限模糊、难以处理的革命"问题"。正是由于富农问题的复杂性,引起了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富农政策的多变性,导致中共富农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并存。也许由于富农问题的独特魅力,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系统调查、长期研究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公民国家的本质在于法制国家的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农民革命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国家主权获得了独立和统一。可以说 ,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就没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从建设民族国家转向建设公民国家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农民革命在初期是一种政治动员型革命 ,容易导致权力高度集中 ,难以形成公民社会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只有在宪法精神下 ,营造强社会、强法制的国家政治架构 ,努力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才能发挥人民对政府监督和制约作用 ,最终实现现代公民国家。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4.
黄敏 《惠州学院学报》2000,20(2):98-104
本文主要剖析民主革命时期东江的学生运动, 总结其发生发展的若干特点,并指出它在东江现代社会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河南红枪会工作的政策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对北方农民运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被历来重视农民问题的中国共产党所关注。中共早期领导人在对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利用红枪会发展农民运动的政策,政策实施的结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通知》(中发〔1982〕1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发〔199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3号)三个文件。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确立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并将全面贯彻这一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内容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打倒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革命任务之一,此时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一直围绕着这个革命任务进行思考和实践,并提出了关于“打倒军阀”的思想与策略。对陈独秀这一思想与策略的考察和研究,不但是对陈独秀历史评价和个人研究的深化,而且从一个方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和平与统一不懈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茅盾新文学发端期的文学思想及文学理论著述,包含着明显的社会革命的诉求,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理论主张,表现出了显著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论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新文学由"五四"时期"人的文学"向左翼"革命文学"逐渐转变的某些内在轨迹,对发端期新文学现实主义潮流的涌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建树和文学批评活动,为新文学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解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伴随着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而不断深入与发展。本文以史为据 ,论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日趋成熟的历程及表现 ,把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礼贯穿于春秋时期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过程中的祭祀、占卜、“致师”、“献捷”、“饮至”等制度化环节,某些战争规则以及战争参与者礼仪性的措辞和举止。春秋时期战争中的礼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逐渐衰落。礼在当时之所以呈现这种特殊的面貌,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组推动了贵族社会的瓦解,作为贵族宗族组织重要维系的礼制亦随之衰落;但同时,瓦解中的旧秩序和旧意识形态仍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奄一定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