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一:高考两超600分,为何复读再复读? 例如:高分考生魏赫两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在他熟悉的中学里"复"读. 2006年高考624分、2007年高考618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2006年高考时为省级三好学生,这一切,让魏赫在高考的竞争中很有优势,而落榜、复读却偏偏两次"眷顾"他.  相似文献   

2.
1、选择机构须"四看一听"第一,是否有正规的办学资质。目前北京有复读机构上百家,初具规模的也有20多家左右。现有的北京复读可分三类,一类是名校冠名的复读班,如以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冠名的复读班;第二类是社会力量办班,如学大、巨人、新干线等;第三类是依托教育机构创办的复读班,如海淀区教育考试培训中心复读班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出人头地、回报父母,20岁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复读.今年,复读了一年的她,差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在得知这个成绩后,她选择了轻生.(据6月25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复读生经历过一次高考打击,心理越发脆弱、敏感,同时高昂的复读费用给家庭造成的经济担负也让他们内疚、自责、压抑.再加上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同学间竞争大,很难找到集体温暖感、归属感、安全感.几座大山的叠加,老师、家长沟通、疏通缺位等,复读生心理难免变得封闭、孤僻.一旦他们的复读效果不能如愿以偿,心理"堰塞湖"就容易崩溃.因此,学校要做好重点学生考后心理疏导工作,家长更要看淡高考,相对分数来说,生命健康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丰捷 《教师博览》2007,(10):14-15
一边是指望靠"一次考试"实现人生理想的考生和家长;一边是在丰厚的收益面前欲罢不能的各类复读机构,这就使近几年的高考复读市场急剧膨胀,繁盛得甚至让人难以接受。8月初,教育部部长周济关于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讲话,被嗅觉敏锐的媒体迅速传播后,引起复读市场一片震动,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复读现象是伴随高考制度产生的,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三十余年。高考复读教育不属于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行列,是在我国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的,因此天生具有边缘化的特点。由于其边缘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缺乏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之复读生固然存在的学习或心理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复读生成为了社会中一类"尴尬的弱势群体"。2007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禁止公立学校开办高考复读补习班。至此,复读教育的"存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赁什么吸引大江南北的学子泰州市栋梁高考复读学校,是一所拥有全封闭独立校区的复读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选择教师高起点、以名师创名校,管理学生严要求、以学风促成绩"的办学指导思想。六年的时光,近两千名学生从栋梁迈进了高等学府的殿堂。一个学生的复读成败,不仅影响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未来,栋梁人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栋梁,无论是校长、教师,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高考落选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返校复读,以求再考,因而出现了大量的"重读班"、"补习班"、"插班生",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很大影响.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复读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几年来举办"复读班"和招收"插班生",成绩也是有的,但就总的说来,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是得不偿失的.从复读生学习的内容来看,完全是高中功课的重复.现在时兴讲效益,企业生产讲经济效益,教育工作也应讲教育效益,尤其是在当前许多初中毕业生要求读高中的愿望都还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这样作就更不恰当了.从复读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固然,有少数  相似文献   

8.
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高考复读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其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以高考复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分析得出应从三个不同的阶段给予高考复读生以社会支持:一是高考复读前的决策支持,二是高考复读中的过程支持,三是高考复读后的价值支持。这三种支持无一例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问高考复读现象之历史源流,最早可以回顾到上世纪的"补习班"现象."补习"就是让那些不及格或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的成人,通过在班里的补充学习,来达到及格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考复读群体已处于一种异态.这种异态现象涉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涉及社会人才消费观和考生职业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涉及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公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基本关系.妥善解决高考复读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采取渐进和减量式的解决方式,使高考复读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回归常态.  相似文献   

11.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改革开放、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高考复读形成了复读生占用国家教育资源、挤占应届生升学指标,复读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1999年扩招后,研究者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就业形势、传统观念等角度对复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阐述。2007年8月4日,周济部长提出“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政策,研究者对新政策及复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预测和评论。随着新政策的实施,将会出现更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复读,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主要是由于考生成绩不理想,为提高成绩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但是近年来,这一现象更加普遍了。甚至于许多高分的考生在上线甚至是收到通知单的情况下选择了复读。以往考上大学就被人称为天之骄子,就会心满意足,但是现在却是非名校不上,不喜欢的专业不上。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读已不再是“争上线”而是“冲名校”了。一、“高分复读”现象现状统计部分省市教育厅、教育局高考复读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在老师家长均感到满意的情况下,选择复读的考生一般都存在以下几种心态:要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加入复读队伍的考生有增无减,并且有大规模扩大的趋势.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地上线考生近一半是复读生.无论是因成绩不上线而没被录取,还是因为没有进入理想大学而高分复读的考生,都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2009年高考结束了,许多同学即将踏上复读之路,要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复读生就必须战胜自卑与尴尬心理.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重新树立起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复读,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或许,你还没有走出高考失利的悲伤;或许,你还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中迷茫。那么,此刻你更应该慎重选择这条充满艰辛的路。本文作者精辟地概括了复读生的几种类型,并针对各种情况做出了分析。通读本文后,对于自已是否需要复读,是否适合复读,复读能否取得成功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如果给我两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绝不会再选择复读。"现在在河北省一所三本高校读大二的清源这样对记者说。一年一度的高考刚结束不久,每年总会有一部分幸运儿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但也有部分考生落了榜或是没能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复读现象就随之而生。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高中教育在其规模迅速扩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公办普通高中不规范办学的行为。为此,2002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中针对公办普通高中复读的现象,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取而不上.何为"取而不上"呢?"取而不上"是指高考考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没有按时到其所被录取的学校进行报到、注册而选择复读的一种现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中,由于许多学生"取而不上",使得部分高校不得不降分补录.尽管分数一降再降,录取一补再补,但仍有一小部分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  相似文献   

18.
冰启 《教育与职业》2007,(22):87-88
数据显示,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约1010万,高校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历史纪录. 对于这一创记录的高考报名数,有人认为,这是高考改革"开放"、"人性"的结果--过去几年来,高考改革打破了年龄限制、婚否限制,由此增加了社会考生报考的可能;高考打破了"门户之见",允许"三校生"报考,由此拓宽了高校选择人才的范围;高校尊重考生录取不报到的权利,于是有更多学生复读;高等教育的扩招,则刺激了各地发展高中教育的积极性,也由此推动初中升学率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高考复读群体呈现出量变剧增质变复杂的变化趋向,频频引发关于教育资源使用、高考制度改革、公民受教育权利等问题的争论.实际上这种现状,既是对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反映,又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欠缺的揭示.随着我国学龄人口逐年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用人环境逐步规范,我国高考复读群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量变趋小质变趋简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8月初,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从明年起所有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他指出,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进行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短短几句话,掀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人认为禁令无法遏制公办高中办复读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