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广告翻译中的可行性,提出了以目标语言,目标文化及目标消费群为中心的广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柯文婷 《海外英语》2011,(4):150+152
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不朽瑰宝,其语言简洁精辟,翻译难度较大,尤其体现在一种修辞格——顶针的翻译上,但理雅格和辜鸿铭两个英译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庸》英译文中这两个版本的顶真辞格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兼顾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使其尽可能达到均势的前提下,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使汉语的修辞文化在古籍的翻译过程中得以有效传播,把中国的经典推向给世界。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其传播以其文献《圣经》为基础。伴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圣经的翻译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不断发展,圣经的汉译也是圣经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态对等论创始人尤金?奈达与圣经的汉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动态对等论对现代圣经翻译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在动态对等论出现之前,已经有部分《圣经》汉译本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动态对等论的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对动态对等论,寻找早期圣经汉译中动态对等论的初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视角,通过论述文体中的英汉翻译应用研究,归纳总结出增译、减译、省译、语序语态词性转换等适合论述文体的翻译技巧,以保证论述文体的译文晓畅自然、用词准确、逻辑严密;同时指出,原文的分析过程、语序编排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灵活采取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必要时可采取变译等方法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动,以期获得贴近源语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避免翻译中的文化壁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介绍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认为,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是语义对等,其次达到文体对等,并在词汇层面上举例说明"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通过《圣经》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在《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方面。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0.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翻译是“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并提出翻译的四大优先原则,即:(1)内容的一致优于词与词的对等。(2)动态对等优于形式上的一致。(3)口头形式优于书面形式(这一点主要就圣经翻译而言)。(4)语言随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所处背景不同而不同,而非传统上所谓高雅的形式。这四点优先原则具体上讲即内容对立于形式,意义对立于风格,同义对立于一致,最贴近的同义对立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同义,动态对等对立于形式上的对等即译文是“原语言最切近的动态对等,首先是意义上,其次是形式上”。这样的翻译无论从…  相似文献   

11.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在形式、意义及风格上的最切近的对等。翻译也是一种转换。转换是实现翻译对等目的的主要手段。没有对等,就不是翻译。没有转换,就很难实现对等。对等理论是转换翻译法的理论依据,而转换翻译法是动态对等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文章以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为切入点,发掘务达动态翻译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理论在文化视角方面的局限性;提出译者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运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实现思维模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从《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方面。通过比较,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广告翻译是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所以在翻译中我们要注意到其特殊性,要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来评价广告翻译文本的优劣。文章探讨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指导和评价作用。动态对等可以作为广告翻译的一个评价原则来指导广告的翻译及评价广告译文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丹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39-141
作为一位学者,教师,创新者,和颇具影响的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圣经翻译方面所产生的世界影响无人能及。由于他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由此被引入一个引人入胜而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给与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该理论主要是运用于《圣经》的翻译。而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异质同构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译者个人因素的差别,这一理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20.
叶立国 《文教资料》2008,(11):32-33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对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是其翻译理论中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并且他把读者的反应纳入了评价翻译的因素之中,但同时奈达翻译理论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