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身狗"作为以"XX狗"的语言形式的网络新词,在英文媒体中出现多个英译版本。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翻译策略,本研究分析了single dog和damn single两个版本的部分中英文媒体的使用情况和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内涵,提出了在对待网络新词的中译英的可行性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2.
崔艳艳 《天中学刊》2011,26(6):72-74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的传播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保持、表达、传输。2009年,网络上出现了“被XX”现象。“被XX”这一语言模因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同时,“被XX”结构因其简洁性与实用性而成为强势模因,大量被模仿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在人们认知共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模仿、复制,形成网络语言模因,这类模因通过仿制方式传递,变成了较固定的新词或表达方式,最终流行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而网络语言模因复制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有词语模因复制、语音模因复制、语意模因复制、语法结构模因复制、句式模因复制等。  相似文献   

4.
汉语流行语是当代社会的缩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合理的翻译策略颇具科研价值。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类似的因子,不断地经过模仿而传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模因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汉语流行语一旦出现,会成为强势模因,人们会大量模仿进而使之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在翻译过程中,汉语流行语模因经过复制传播四个阶段,又有不同的基因传播类型,所以有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可以将汉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英译和模因相结合,以模因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在模因论与汉语公示语英译教学中,应重视模因理论的传授,透彻理解模因传播周期;遵循翻译技能的发展规律,培养翻译能力;强化翻译策略传授,提高汉语公示语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汉语新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英译关系到中国特色文化在国外的正确理解和接受。然而,目前翻译学界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模因理论为此提供了新视角,首先阐述了模因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然后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归纳了一些翻译策略,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新词新语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新语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传播开来。模因论是一种在达尔文自然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解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从模因论的角度分类,网络新词新语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网络新词新语模因的传播周期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模因脱颖而出,广泛流传,进而成为强势模因,这便是网络新词新语中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开始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剖析网络流行语"XX体"的流行现象、语义分类以及快速复制传播的内在动因。模因是网络语言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因";"XX体"具有强势"基因",复制、传播、繁衍机制完善;对"XX体"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08-113
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作为模因综合体的源语文本,承载着源语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背景,译者是被模因感染的宿主,担当着转换和解码源语信息的角色。因此,英汉新词的翻译应遵循期望规范和专业规范,采用多元优化的翻译策略,在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建立恰当的关联,实现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是对人类认知活动中模仿现象的一种说明。“语言模因论”将进化论的思雏方式用于语言分析,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表现在词汇方面以新词语的增加最为突出。进入21世纪,应运而生的网络新词给汉语词汇注入新鲜的活力。这些网络新词的结构类型众多,与普通话词汇比较其情况十分复杂,语义也非常丰富,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模式。它的形成与传播可利用“模因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模因是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模仿将一些思想加以传播。在信息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已构成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而语言模因论为我们研究这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我想静静"的个案研究,以模因论为依托,以此探讨"我想静静"作为强势模因促进自身复制与广泛传播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语言模因幽默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在特定的文化中孕育产生。与生俱来具有文化基因。语言模因幽默机制的产生包括三个方面:语言模因的引用和移植、语言模因的改编和语言模因的原创。由于模因幽默机制中具有文化符号,因此对翻译过程中的幽默交流与欣赏产生了干扰。本文探讨网络流行语模因幽默机制产生的翻译干扰及翻译过程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楼XX"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模因论出发,从网络上获取最新语料,讨论了网络媒体流行语"楼XX"复制和传播的规律,并探究了网络媒体流行语"楼XX"能够成为强势模因的深层次原因,为我们看待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郭路瑶 《海外英语》2013,(15):118-119
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汉语中一些极富创造性的新词也在报刊及网络上屡见不鲜,"蚁族"、"蜗居"、"草莓族"、"裸官"等形象贴切、意义丰富的词汇早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其英文翻译却众说纷纭,始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抛开翻译学中直译与意译、同化与归化这些老生常谈的争论,若从隐喻认知学的角度出发,汉语新词翻译将迎来新的曙光。分析汉语报刊新词的隐喻翻译原则,并根据具体的实例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汉语新词翻译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主张在翻译时将传统的强调通顺的"归化"翻译策略转为解构目的语语言特征且带给读者陌生感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网络新闻英译中,在翻译中国社会新词、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词汇、反应中国社情的词汇以及文化新词中使用音译、音译加注以及直译等异化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社会全貌和中国价值观,从而使外国读者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模因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通过多种载体进行传播。模因传播过程中具有各种形态,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载体。本文以汉语语言模因为考查对象,研究其复制机制和英译的策略,提出复制机制包括基因型复制、表现型复制和创造型复制,英译策略包括音译增补策略,同类替换策略和创新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杨黎 《海外英语》2014,(5):149-150
模因(Meme)是仿照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这个词而得出的。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到。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将memes翻译为"模因"。模因与基因的共同点是它们不断地被复制。不同点是它们复制传播的方式不一样。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语言文化方面的概念。随着模因概念的出现,模因论与模因学也开始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不同文化之间模因的传播是与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方少华 《现代语文》2013,(7):122-124
模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网络新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语言模因论,着重探讨网络新词模因的形成原因、传播方式及其对网络语言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翻译模因论从文化传播角度将翻译活动视为语言模因的跨文化传播,规范模因则从"期待"和"专业"两方面向译文和译者提出具体要求,对公示语汉英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复制目的语模因,凸显核心目的语模因,重塑源语模因以及增强译者职业道德素养等策略来提升汉语公示语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浙江卫视热播节目"中国好声音"以只为"好声音"转身的独特形式,创造了极高的商业价值,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模仿"中国好声音"的形式逐渐以"中国好XX"流行语来形容可称典范的人或事。因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逐渐流行的说法"中国式XX"却被用来形容具有社会性、群体特点的陋习或现象。"中国好XX"与"中国式XX"流行语属于模因论视角下仿拟而成的流行语,两者在形成、传播和形式上相似,不同的是"中国好XX"聚焦语义,多为正面表达,"中国式XX"放大语义,多为负面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