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下,我国存在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于视角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但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传播的领域开始找到了交集,并以此为平台寻求融合共赢,开始了一些良性互动.在“两个舆论场”讨论盛行的当下,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公益传播实践中官民舆论互动的模式、原因、问题及对策,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媒介融合关键问题
  媒介融合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多元舆论场。当前舆论场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包括: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官方舆论场在重大事件中缺乏引导力,民间舆论场以微博为主导和驱动,舆论场中缺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等等。面对这种态势,我们认为,“两个舆论场”的弊端正在凸显,媒介融合过程中有必要推进“三个舆论场”的重构。这三个舆论场分别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以都市类媒体为核心的大众舆论场以及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5.
邴正 《中国记者》2013,(1):47-48
这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舆论场交叉互动的时代。在协调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关系时,一定要重视官方舆论场内部各不同舆论场之间、民间舆论场内部各不同舆论场之间、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多边互动的复杂关系。要学会面对多元舆论场的分化与整合的工作。争取有合有分的多样化舆论引导策略,才能把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洪忠  王鑫 《传媒》2015,(21):18-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普及, "民间舆论场"也成为一个热词,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官方舆论场",两者被诸多文章定义为一种互不兼容的对抗性关系.具体来说, "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大众运用微博、论坛、QQ、博客等渠道议论时事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作为二元对立关系论述的一个误区是假定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是整齐划一的铁板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从网络舆论场中网民类型与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同时,考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同类型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网民的接触渠道对其信息辨别的影响,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全景调研助手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四地网络样本3696份.  相似文献   

8.
微博这个"民间舆论场"与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无论是传播理念、话语方式、阅读习惯、推广模式、接受路径大不一样。本文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为例,研究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提出依托母媒体强大资源、具备独立网络形象、按照独特方式运营的新媒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民间舆论场"。1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对峙对于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凝聚正能量,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兴起使公民在网络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网络中的舆论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网络民间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和官方媒体塑造的“官方舆论场”有诸多不同。官方媒体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地进行沟通。截止2013年10月,《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量已突破千万,位列官方媒体微博之首。《人民日报》微博结合了两种舆论场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为以往两种不同的舆论场之间提供了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1.
《记者摇篮》2015,(1):3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所有传统媒体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鞍山日报社旗下的鞍山日报、千山晚报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各自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报网融合之路。其中,依托鞍山日报官方微博建立起的鞍山日报《网闻》版,与官方微博相互联动,开创了鞍山新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的先河。千山晚报微信微社区的网友互动"球童评选活动"高访问量引起了腾讯微社区团队的关注,并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2.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2,(30):4-5
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化交集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  相似文献   

13.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4):47-53
在政府危机公关的背景下,"社交化"属性显著的新兴媒体成为民间意见气候的集散地。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对"百色助学网性侵"和"马山骗领扶贫款"事件的民间抗争性话语表达,发现传播实体与其话语抗争程度并不显著相关,但传播效果与其固有影响力高度相关。民间抗争性话语已经成为当前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官方处理舆情的思路要由"引导"向"融通"转变,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与媒体共同搭建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聚合导向正确的民间抗争性话语的影响力,将新兴媒体打造成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区。  相似文献   

15.
微博为官民舆论场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本文以美国大选热门微博为分析对象,从生活政治的视角考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如何就具体政治议题在微博中呈现内容,如何进行互动以及型塑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官方舆论场牢牢把握住核心议题和价值立场,而民间则起到提供多元信息、对政治议题进行生活化解读的作用,两者处于互相补充、互相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李盛楠 《今传媒》2013,(6):36-37
媒体微博在2012年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报媒体开设微博,试图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如何增强地方党报媒体的官方微博在网民中的影响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发展较为成熟的"@广州日报"和刚刚起步的"@河南日报"进行对比内容分析,试图找到地方党报媒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带来了媒体格局深刻裂变,传统媒体正经受着来自网络的全面挤压。而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代表的微媒体迅速崛起,正在深刻影响着信息传播格局。微时代的到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平民化的特性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使网络舆情的产生、发酵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这种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能够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主战场发挥舆论影响力,就必须与新  相似文献   

19.
王小娟 《视听界》2011,(6):58-61
微博已成为当前最活跃、传播力最迅速的自媒体,随时随地发信息的优势,使得微博正在夺取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微博正在改变传统的舆论传播格局,微博也正在成为新的互动平台。各电视台纷纷推出官方微博抢占新的平台资源,实现与现代媒体、新型媒体的对接。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卫视使用微博的现状,探讨卫视用好微博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在传统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之外,又构建了一个微博所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这双重舆论影响下,传统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已经略显失效。本文从微博传播特性出发,分析微博引发的舆论场变化,并为微博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危机传播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