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玉珊 《大观周刊》2011,(43):14-14
本文以清代诗人杜诏、杜庭珠的唐诗选本《中晚唐诗叩弹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晚唐诗叩弹集》的选诗特色,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 编辑的"诗外功夫"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这是说要作好诗,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广博的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3.
万秋菊 《大观周刊》2012,(29):30-30
朱庆馀是中晚唐众多诗人中,存诗不多但取得较大诗名的诗人。若能对朱庆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中晚唐诗歌研究以及中晚唐诗史研究,都是颇有助益的。众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多次提到朱庆馀的诗作。虽有很多研究朱庆馀的单篇论文及大量研究成果,不过因为资料繁杂,缺乏系统归纳。本文尝试从多种文献与文学研究资料中.对朱庆馀其人其诗的研究流传情况进行综述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时<诗>学源流进行梳理.以<毛诗序>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学说为<诗>学之"正";以朱熹<诗集传>及前后与之相联的学说为<诗>学之"变";以不尊孔子删定的<诗经>和攻击<诗大序>、依托伪经说<诗>以及以"佛"说<诗>等离经乖义者为<诗>学之"异";以涉入科举讲章、以文学观说<诗>或疏于考证、牵合附会者为<诗>学之"衰".体现出主正容变,黜异贬衰的<诗>学著目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5.
读书这么好的事情.通过阅读,可以把悠久浩瀚的人类文化放进自己的心灵,能够"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的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甚至说:"人类文明的种种工具中,唯书本为大.除书而外,其他工具都只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显微镜和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门的延伸……书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甘肃学政蔡金台按临陇东.一个16岁的镇原少年应童子试,听作制艺及试帖诗出语不凡,学政大人阅卷后大喜,纵笔写上评语:"甘之俊人也,必速飞矣!"遂拔为第一,成为县学生员.此人正是后来的同盟会员及西北学者慕寿淇.向这在<西征小记>中说,1942年曾在兰州拜渴慕少堂,称他为"陇右前辈,熟于关陇掌故,慕先生著有<甘宁青史略 >四十册."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前诗中之吏隐大多出自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至中晚唐方成"以吏为隐""、隐于吏"的涵义,宋代之吏隐并不局限于小官小吏者,仕宦失意或居高位而被闲置者皆可自称吏隐。中隐在宋代并未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与中隐的功利化、世俗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郗杨 《出版广角》2018,(3):84-86
"诗与哲学之争"是一个在西方历史上历久弥新的话题,曾引发不休的讨论并延续至今.《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采用结构主义叙事,从本体观念、认知方式、生存状态、拯救方式、话语权力五个方面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诗与哲学在当代语境下融合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考察,该书的出版对诗与哲学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史学与诗歌注释学都十分发达,史学对诗歌注释的重要影响是"以史证诗"方法的确立.这首先表现为诗人年谱与编年注的创立.其次,注者引用可信的史料,展现诗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揭示触发诗歌创作的事因.再次,对使用"赋"体、"比兴"体、典故等不同表现方法的诗句,都能考证其"本事",准确地解释意义.宋代诗歌注释推动了"以史证诗"方法的成熟,使之成为诗歌注释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在<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律诗中,这首诗排在第二.诗的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向引用率甚高,在思乡怀人的散文中时有所见,特别是到了中秋节,更是频频亮相于报刊、亮相于荧屏,甚至成了联欢晚会的会标用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说新闻"的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时间占据了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主要位置.用说新闻方式播报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当然,对"说新闻"的社会评价,目前并不一致,不少人认为"说新闻"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为新闻节目的改革开启了新思路;但也有人认为"说新闻"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很容易庸俗化.  相似文献   

12.
聂欣晗 《新闻爱好者》2011,(18):131-132
性灵诗说是清代四大诗说之一。现在学界大都从袁枚的诗学观来认识性灵说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事实上,清代女性对性灵说也作出了一定贡献,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性别差异,应成为性灵诗说的一部分。所以,要客观全面识评性灵说,应从双性视野出发。两性性灵诗说的同声相应。袁枚"性灵"论一出,"从游者若鹜若蚁"①,形成"袁枚现象"②,继王士禛后独领文坛风骚。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告诫他想当诗人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个"诗外",精辟地点出了提高写诗水平的玄机.写诗是这样,办刊又何尝不是如此.编辑的工作特性虽然是"编",但其工作内容和过程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勾勾画画、删删添添.倘若不注意审时度势找准宣传的"兴奋点",加以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编排,杂志往往会显得没有灵魂,缺乏鲜明个性和强烈冲击力,在层次上上不去,在宣传效果上也不会起波澜.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说新闻"这种时新的新闻播报方式正风行于地方各大电视台,堪称电视媒体上演的一出"活报剧"."说新闻"凭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众的平民姿态,一时间跃居为全国各电视台新闻板块的主打节目.与此同时,各电视台互相模仿,很多节目出现了雷同和追风现象,使"说新闻"渐渐失去新鲜感.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16.
"档案"一词源自哪里的问题一直为档案界所探讨,四十年间从未停息的探讨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对"档案"一词的研究成果归纳为"文献记载说""、中,当,档说"和"民族融合的产物说"三大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阐述支持"民族融合的产物说"的四大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北宋蔡襄书"云想"作"叶想".然未为人所注意.清人王琦认为是蔡氏落笔之误.另外,对于三首诗的本义,历来的解释都以为是咏人.本文从"叶想"非误的观点出发,重新论定三诗的本义为咏花之词.咏花为主,暗寓咏人.纠正古今说诗者对此诗本义的整体位移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夏帆 《湖北档案》2011,(4):17-19
档案馆藏"三多三少、四缺乏"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档案收集工作为人诟病.和宝荣先生在编<档案管理学>一书时也说:"‘档案收集'一章本来属于薄弱环节……给人以‘初见其人乃瘦生'之感".[1]不仅是说"档案收集"这一章节很难写出特色,同时也反映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  相似文献   

19.
郭立 《今传媒》2016,(12):98-99
2016年初,豆瓣网(以下简称豆瓣)发布了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亦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文章运用"电影大组合段"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豆瓣是怎样运用影像诗理解、阐释受众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蒙曼讲说武则天(<蒙曼说唐·武则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其中石淙诗会一节,引起了一些文史爱好者的讨论.笔者在检阅<全唐诗>所录石淙诗之后,却发现当年扬州诗局诸臣在编纂上存在的一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