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薛悦 《山东教育》2013,(10):53-53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薛悦 《中国教师》2013,(8):29-30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带有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可以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备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2012,(Z3):91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这就指明了英语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性质,指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王路 《天津教育》2011,(11):19-20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强调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优秀的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然而语言在对话的状态下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综观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课堂交流中  相似文献   

8.
<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然而语言在对话的状态下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综观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课堂交流中  相似文献   

9.
沈杰 《中国教师》2014,(18):63-64
<正>语言作为人际沟通的媒介和工具,交流是其基本属性。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记单词、掌握语法是过程,而沟通、交流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中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从其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了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相跃 《中国教师》2014,(19):60-62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标准》中将小学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英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单纯为记忆一些单词,或者学习一些语法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科中贯穿人文性的培养有多种渠道,绘本教学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绘本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给他们输入大量的语言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表演创新能力,增强品德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3.
许联欢 《小学生》2013,(12):103-1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课程标准的理念、教材、教师以及学生是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的四大要素,教师这一因素在其中起的能动性作用最大。教师必须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中。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新课标纲领性指导作用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意味着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和探究,又意味着能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输出,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结合英语学科内容实际,加强教学教育性,应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首次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观点,并具体指出"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就工具性而言,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此可见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二的英语教学快过半,我逐渐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有所减弱,尤其是开口朗读,声音稀稀拉拉,沉闷、低效。初一时那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工具性告诉我们,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通过英语课程的落实,学生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其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和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吴敏 《教育》2014,(30):29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思维发展是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上的,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安全的课堂环境来激活思维,设计多维教学任务来扩展思维,布置丰富的作业来活跃思维,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思维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里,经常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从学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性,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树立跨文化意识。通过欣赏地道英语,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感受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