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言论史上,张君劢不算是“失踪者”,但绝对是被忽视者. 中国历来有“清议”的传统,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清议》中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稍微了解张君劢生平的话,会明显认识到,他是继承中国“清议”传统的代表性人物.在言论史上,张君劢不算是“失踪者”,但绝对是被忽视者,至少目前国内对他的宪政思想、政治哲学的研究远远不够. 第一次声名鹊起,是1923年,36岁的张君劢在清华学校的一次演讲“人生观”,指出科学不能支配人生观,引发丁文江的批驳,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和《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随着他的反击,参与的学者越来越多,胡适、梁启超、吴稚晖、张东荪等,并由此引发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结果,自然是没有定论,不过张君劢却由此得了一个“玄学鬼”的称号.  相似文献   

2.
国立自治学院筹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学院之筹建是张君劢宪政思想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重要步骤,折射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追求。其最终被南京国民政府停办,根本原因则是因政治格局剧变而引起的文化权力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钧儒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法学家和律师。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积极投身宪政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独立等思想。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秋风先生新著《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反思了近代中国以胡适、储安平为代表的启蒙自由主义传统,追溯了张君劢、梁漱溟所代表的保守宪政主义传统,分梳了自由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异同,提出中国的自由主义若要走出困境,必须有一个“保守化”的转向,即学习西方立宪时代的政治传统,并对中国传统中的某些价值予以肯认。  相似文献   

5.
卞昭 《兰台世界》2012,(25):91-92
人类是经过对黑暗封建专制制度长期抗争,逐渐找到长治久安的民主宪政道路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功绩。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理论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改良主义思想家就开始宣传宪政思想,提出了宪政主张,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宪政运动,但都是主张君主立宪,是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6.
戈公振是新闻事业的卓然实践者和新闻学研究大家。他从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出发。坚持以“自由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价值取向,倡导新闻自由,把西方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第一个从平民角度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报刊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冬 《今传媒》2014,(12):155-156
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经历了早期宣传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宣传著作、报刊、留学生、新式学校教育、西方译著和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几个媒介来实现的。整个"宪政"传播和实践过程也历经几个阶段和数次高潮时期,最终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谈到近代中国民主宪政的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宋教仁.过去百年研究,无不将宋教仁视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特别是他最后悲剧性的结束,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既为宋教仁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此终止而惋惜,又为中国民主政治失去这员大将而抱恨.许多研究者甚至以为,假如宋教仁不死,假如宋教仁如愿筹组议会第一大党组阁成功,中国民主政治应该能够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吴玉章从事新闻宣传活动的特色是革命及政治思想贯穿始终。纵观吴玉章新闻宣传活动及其思想的演变,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戊戌维新之后创办《四川》杂志,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五四运动之后主办《赤心评论》,初步形成初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抗战时期主持《救国时报》,过渡为成熟的社会主义革命观;解放战争时期指导《新华日报》,升级为共产主义革命思想;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鼓励发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培育新闻多面手的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邵飘萍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过程中,从一名资产阶级无党派报人,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思想武装的民主斗士,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沈钧儒,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一生从事宪政运动",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主宪治思想,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旗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宪政 1.宪政的产生与起源.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政萌芽于中世纪末兴起的城市自治运动,在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中走向成熟,标志性的事件包括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和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出炉,它以古希腊的契约文化、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以及自由主义传统为思想根基,二战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菊素 《历史档案》2002,(1):110-114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开始大量地涉猎西学书籍,亲身接触到资本主义现实世 界 ,使他的宪政思想变得丰富而复杂,他既倡“破坏”、共和,又主立宪、改良。史学界虽注 意到了他的这种态度,却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民主共和”思想的闪现 1899年到1903年上半年,是梁启超一生中思想最为激进的时期,他曾一度大力鼓吹“破坏主 义”,向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谓“破坏主义”,即是摧毁封建政治体制,以建立民主政治。戊戌维新的失败,使梁启超 深深感到修修补补的改良对清王朝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传播法制理念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昕  谭艺 《新闻大学》2005,(1):43-47
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奠定的自由民主制度成为美国的宪政思想,而为大众传播活动提供政治法律上保障的便是自由主义的传播制度和媒介体制的确立。“自由主义理论和其他关于大众通讯工具在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最初的改良主义宪政思想 吴玉章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潮逐步萌生和发展的时期. 1895年甲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利用西方宪政思想,极力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因循守旧,希望清王朝能变法图强,为废君主专制立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社会反响强烈,戊戌变法就是维新思潮影响下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一、《再生》的创刊 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三省悉为日本所侵占,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等人有感于民族危机与国家腐败,发起建立再生社,宣称“以国家社会主义再造中华民国”。为宣传再生社的主张,1932年5月20日张、罗等人在北平发起创办《再生》杂志,张君劢任主编,执行主编先是罗隆基,后为牟宗三、梁实秋等人。  相似文献   

17.
孟晖 《中国编辑》2018,(5):85-90
全面抗战时期,我国著名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以极大的爱国热忱从事进步新闻出版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他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强调新闻出版以正确舆论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重要作用;基于民众立场的新闻出版工作应将服务精神与战斗性相结合;倡导民主和新闻出版自由,坚决反对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制度,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文章对之进行梳理研究,对探讨邹韬奋的思想发展轨迹、文化事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对当今新闻出版工作的启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野 《大观周刊》2011,(15):30-31
宪法和宪政都是现代国家在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概念,两者对于法制、人权等领域的的影响力无人质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历史,更可以获悉宪法和宪政的未来。本文主要谈论宪法和宪政在民主方面的联系。在分别分析宪法与民主的关系、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之后,对两者的联系进行对比和总结,以证明完政是宪法的逻辑结论,宪法和宪政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成 《兰台世界》2016,(3):73-76
谢觉哉是中共党内特别重视民主宪政建设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思想中体现了较多的制度设计和理性思考: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新民主主义宪法和纲领之间的区别;他要求立法工作必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全貌,客观对待立法专家的意见;他认为人民政府只可能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主宪政就是建立倾听民意的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韬奋先生以自己卓越的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为中国进步新闻事业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他在新闻出版理论方面的重要见解和新闻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拟就韬奋先生报刊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第一,“大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