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经过数十年的磨砺创新与演进,中国电视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和文化符号,通过新闻、服务、娱乐三大节目版块,在主流文化导向,大众文化传播,多元文化融汇等方面展现出了其鲜明独特的文化表征;过去一度有人提出的"电视传媒缺少文化"的观点理应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具体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却相当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他者文化传播经验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策略为鉴,认为当前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制定"上层路线与大众传播并举"的传播路线、以特有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的受众、利用他者文化体系进行解释,才更有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适应及以后的融入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美国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以及价值观也随着其文化信息向中国传递,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美国化"现象。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特点、美国主流文化的构成因素及其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对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周磊 《文教资料》2011,(26):53-54
许多人认为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度,但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并没有被日本人全盘接受,而是受到日本的社会和人文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异。本文通过中日儒学传统文化中"忠"、"孝"地位的对比分析,阐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以佛教与基督教的东传策略为借鉴,从两者对待主流文化的态度、传播内容的选择和传者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挖掘其对孔子学院西传的启发价值。本文认为佛教所走的文化适应之道更有利于汉学与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学传播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以我异补其缺"精神,以"适应"之道,传"理"之道,树"形"之道实现西学的包容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以汉文化为主流传播信息,忽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的文化背景,将"异质"文化"强制性"介入到少数民族文化中,从而导致本民族文化发生"中断"。文化的"中断"给个体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要解决此问题,重视个体生命的根本性需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共生理念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王丽娟  席乐 《文教资料》2011,(28):73-74
"边缘化"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即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所排斥、不包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格局中的边缘化存在状态,其判断标准并非是依据市场化的程度,而是根据受众的接受程度、态度,以及当代艺术创作者的状况来区分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则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不断地对外传播,逐渐构成了"汉字文化圈"。中国的汉字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将从"汉字文化圈"、中国汉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及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王志芳 《文教资料》2010,(22):94-96
自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之日起,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认识经历了"猎奇"、"求知"和"认同"三个阶段。这一递进过程与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正是社会实际的改变为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与社会环境。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32集电视连续剧《上海王》是继电视剧《上海滩》以来的又一力作,它以哲理式的思辨将儒、道、释、法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比较与融合,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了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张力与中国式理想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12.
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电视文化 ,必须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充分展示电视文化的自身特征 ,以构造电视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网络文化与影视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方式及主要特征,以及诸多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多重影响,通过先进文化规避消极文化、落后文化的影响,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借鉴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等文化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继电视纪录片之后,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反映茶文化的电视剧,丰富了茶文化在电视荧屏上的内容。通过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分析,了解该类电视剧反映与传播茶文化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提升该类电视剧的质量,改善电视剧传播茶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谭兴 《海外英语》2011,(8):208-209
在网络新时代,配以字幕的原声电影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递的主流。美剧《越狱》的汉语字幕翻译中主要运用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成功地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在此类电视剧中彰显的和平文化内涵则是其受观众欢迎、引人思考、具有深层的价值和意义的原因之一。和平文化视阈下抗战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如下特点:"回归本色"的英雄人物塑造、"不同而和"的抗战盟友书写、走近人性的对手观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学界流行把中国文化三分为官方主流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和学界精英文 化,这种分类法在概念与逻辑上均有不完善之处,因为它同时包容了两种分类标准,易于造成混乱,因而不宜采纳。同时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个概念在讨论中也应该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呈现出许多大众文化的征候 ,面向大众的形式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 ,但艺术文化的失落和庸俗的盛行导致创造力的衰减。由透过主持人大赛、谈话节目、电视期货三种现象的分析 ,可以探知艺术文化价值的确立是新世纪中国电视的当务之急 ,戒除浮躁、摈弃模仿、把握内涵是电视创造力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