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教师在教《狼和小羊》这则寓言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在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躲,狼掉到了河里”、“狼扑向小羊的一刹那,猎人来了”。乍一听,也许会认为这种教法很好,然而,寓言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最终领会寓言的寓意。《狼和小羊》这则寓言主要表现了狼的狡猾凶残和小羊的善良单纯,揭示坏人为了做坏事,是可以找到任何“理由”的。这样看来,这种教法的联想和想象就是没必要的,也未达到使学生领会寓意的目的。教学寓言时,一般应通过有感  相似文献   

2.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这是寓言的定义,也是寓言最基本的特点。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曾说过:“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这是对寓言特点最形象的描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7课寓言,共10个故事。这些寓言可分两类:一类是人物寓言,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一类是动物寓言,如《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寓言是教育儿童的艺术工具,教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寓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儿童形象地去认识抽象的哲理,提…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寓言主题的提示和运用广西百色民族师范李民浩寓言是寓哲理于故事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人物或拟人化的动植物、无生物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某种人、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从简单的故事情节里显现出深刻的道理来。为此,怎...  相似文献   

4.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 《初中生》2009,(3):41-4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对一些故事作了新的诠释。那么,你在读完《伊索寓言》后又会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6.
<正>一、寓言的文体特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深得小学生喜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苏教版教材在各个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级有《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中年级有《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高年级有《寓言三则》《螳螂捕蝉》。寓言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间,最早是  相似文献   

7.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这篇寓言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中山狼》改写的。法国著名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经这样说过:“一首寓言诗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我们教学寓言故事,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领会其中的教训。《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写了这样故事: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狼不仅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他。最后来了一位老农,用巧妙的方法,打死了狼,救  相似文献   

8.
焦文林 《语文知识》2002,(10):33-34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它多采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的手法,寓深刻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如我国的先秦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2001年高考中,江苏考生蒋昕捷一篇寓言《赤兔之死》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被评为满分作文。寓言这种文学样式也随之身价倍增,许多考生尝试采用这种形式作文。  相似文献   

9.
笨狼的故事     
<正>小朋友们,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是啊,在很多故事或电影中,狼大都是凶狠的、狡诈的。但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只不一样的狼。让我们一起走进系列丛书《笨狼的故事》。《笨狼的故事》自出版以来,受到了许多孩子的喜爱。前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宝葫芦大奖,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故事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像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以此寓彼,以浅寓深,以近寓远,以小寓大,以古寓今。总之,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  相似文献   

11.
寓言,往往是通过简单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小学课文里,寓言很多,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会摇尾巴的狼》等。学习寓言的方法可采用“三步曲”:首先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入手,然后再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最后再思考一下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这样就读懂了寓言故事了。  相似文献   

12.
只要是上过几天学的孩子,谁不知道《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的故事呢?这些故事,都来自于古希腊文学中的《伊索寓言》。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孩子,或是从语文课本里,或是从课外阅渎中,总会不断地接触到《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大人们所以这样喜欢给孩子选读《伊索寓言》,因为这本书确实足世界公认的寓言珍品。我们当然不能说《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篇精彩,但要想从中找出三两篇不精  相似文献   

13.
《辞海》对寓言这一概念的定义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相似文献   

14.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15.
1.《狼和小羊》一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所作,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所作,流传很广。其基本情节和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写小羊在溪边喝水,狼寻找许多借口,最后吃掉了小羊。狼喻残暴的统治者、压迫者,羊喻弱者、劳动人民。《狼和小羊》揭露大大小小统治  相似文献   

16.
狼·鹿·人     
提起狼来,臭名远扬。民间传说“狼外婆”的故事活画出狼凶狠狡猾的嘴脸,《伊索寓言》里“狼和小羊”的故事更把狼的蛮横无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就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样,讨厌的狼也一直是人们追捕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从这个定义来看,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更难弄懂.揭示寓言的寓意是我们教学寓言的一个难点.如何揭示寓言的寓意呢?可用下面几种方法.一、摘句法.有些寓言,文中有现成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揭示寓意,如《狐假虎威》(第四册第15课)文未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  相似文献   

18.
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体裁。作者把所要说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通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往往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和鲜明的教育功能。寓言的篇幅大多简短,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如《愚公移山》《盲人摸象》等;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如《狐假虎威》《蚊子和狮子》等。寓言的表现方法多为借喻,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此喻彼。  相似文献   

19.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从这个定义来看,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较难弄懂。这就是说,揭示寓言的寓意是教学时的一个难点,要着力研究合适的解决办法。下面以教材中的成语寓言为例介绍几种揭示寓意的方法: 一、摘句析义 有些寓言,文中有现成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揭示寓意,如《狐假虎威》文末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叶公好龙》文末一句“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单,主人公可以是人、物,但都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深刻的道理于简明的故事中。寓言往往是通过一个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小故事来寄寓和表达某种道德教训和生活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