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引发了文论界对文学传统的反思,作者的权威面临挑战,读者获得了新生,文本也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旨在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及其对作者、读者、文本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3.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4.
一、“浑沌”原型的追寻庄子《应帝王》有则“浑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5.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这里只谈贾元春死的问题。一贾元春判词的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写的是她的结局。“大梦归”,指死,“虎兔相逢”,指死因。但曹雪芹写得很含蓄,因此对它历来说法不一,还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贾元春的死,程高本后四十回是这样写的:“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卯年属兔,寅月属虎,说她是死于“卯年寅月”。  相似文献   

8.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10.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从“祥林嫂”之名看“祥林嫂”之死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的命名,独具艺术特性,内涵深刻,这些人物的命名往往起到展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死活之谓,本是生物世界的两种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取其比喻义,广泛使用这两个字眼,有过很多议论。论及教学,常常使人想到中国旧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所走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路。死记硬背,死搬硬套,死知识,死功夫……这些带“死”的术语也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些教学现象。“死”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13.
屈原“离骚”本义应该是“出离愤怒”,而不是其它。“出离愤怒”的根本原因是“哀民生之多艰”和自己拥有“明于治乱”之才而不得施展。透视屈原之死及其历史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失。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屈原应该定位于“伟大的诗人”,不应该定位于“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4.
诗人之死     
黄梦菲 《文教资料》2014,(31):52-53
在世纪交替的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重复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人对“诗人之死”产生了过分的赞颂和推崇,发展到关注诗人超过诗歌的地步。对于诗人的自杀我们不需要过分推崇,但诗人自杀与一般人自杀是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诗人之死究竟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却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试图论语迟子建小说中的常见情节“父亲之死”源于作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心理情绪,并以“父亲之死”为线索来解读其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灵魂”的频繁出现以及小说中传达出的富有悲剧感的幸福观与完美观。  相似文献   

16.
嵇康之死,有诸多原因。而与吕安的结识交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幽愤诗》所言“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不仅表现了嵇康临终之前“暗于识人”的怨悔之情,也反映出他“暗于识时”,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认识的弱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精品。本文着眼于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结局,从“死”与“半死”两种状态入手,探讨这种处理方式的艺术性与深刻性,希望能以此略窥鲁迅小说艺术之精髓。  相似文献   

18.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9.
细细品味梁晓声的《毛虫之死》,恰似饮了一碗苦口的“良药”。章写得极为精彩,笔认为亮点有二: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不止一个称呼。要想把事物的称呼说得准确,有情有味,可不容易。就说“死,字的称呼吧,由于时代的不同,死者的身世不同,死的原因和方式不同,其叫法也就迥然不同。《礼记·曲礼》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卒、不禄、死这五个不同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