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2.
金丽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20-121
鲁迅《野草》中的《墓碣文》全文仅300多个字,故事情节基本上以话语形式展开,包含了"独白"和"对话"两种话语模式。在叙事学视野下,分析这两种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是挖掘鲁迅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动态的两把铁铲,也是更好地开启鲁迅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之门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4.
章晨 《现代语文》2007,(12):56-57
鲁迅的写于1925年10月的《伤逝》通常是被看作"五四"青年追求个人解放的一个寓言或概说。然而当我们寻找鲁迅这一时期个人经历时,发现1925年亦正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站在这个背景上,透视他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为解读《伤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药》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的又一杰作,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强烈的社会批判力。对其中的人物康大叔,历来的意见以为:康大叔就是小说第一部分写到的黑衣人,即杀害夏瑜的刽子手。且看高中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康大叔的分析: 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  相似文献   

6.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7.
对鲁迅而言,1907年前后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因"匿名信事件"与"幻灯片事件"而最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创办《新生》杂志就是其文学活动的起点,但筹备《新生》而终于失败的经历将其日本体验推向了纵深。随后他被机缘推向了《河南》杂志,在那里发表了六篇论文。这些可视为《新生》的议论部分的文字,与可视为《新生》的文艺部分的文字——《域外小说集》的诸篇章,共同构建了他文学活动第一期的宏富内蕴。但很显然,在《河南》上发表论文与出版《域外小说集》并未让鲁迅对1907年前后的深度体验释怀,因为,事隔近20年后,鲁迅首先是因为《河南》上发表的这些文章而编辑出了自己的杂文集《坟》,而且他对六篇文章的择取、排序与改动等等行为中,都隐藏着1907年前后的体验的印痕。另一方面,鲁迅编辑过的那四篇文章,折射出的正是1907年前后鲁迅在日本时体验到的思想、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李发科 《青海教育》2006,(11):23-24
鲁迅的小说《伤逝》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伤逝》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同时又以倒叙回顾的方式行文,通过涓生对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自述,使读者窥见了他灵魂深处的隐秘。他向读者展示一年前是如何在寂静空虚中等待子君的情景“:在久待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鲁迅在其作品中大量地写到"鬼",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隐喻和寄托。是通过描绘这些活跃在乡村社戏舞台、民间传说里的"鬼"世界,在这个"鬼"世界背后看到人的某些特质来寄托他的一种人生理想。本文就通过《无常》和《女吊》两篇文章来讨论一下这鬼背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最丰富最难以言说的存在,他的作品总能使人常读常新,尤其是像《过客》这样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对于《过客》,大大小小的论著和文章已谈论得很多,文字上也没有多少难懂之处,但为什么每次重谈,都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呢?因为每读一遍《过客》都仿佛在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的丰富、博大、深刻、敏感、痛苦、矛盾、绝望、孤独、坚韧、清醒、大爱大憎与大悲大喜等等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思想与情感,似乎都在这篇短短的散文诗中浓缩、喷发、凝聚与升华。说《过客》是体现鲁迅思想、哲学、人格、情感、心理、个性的潜心之作,是一点不过分的。下面是我重读《过客》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1.
"局限与超越并存"一文,以尤金·奥尼尔《月照不幸人》中吉米·蒂龙的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剧作家在女性问题上的局限和超越。虽然奥尼尔在女性问题上存在着保守的一面,但他通过客观再现吉米对母亲和其他女性的畸形态度,揭示了一种扭曲的女性观及其危害,表现了艺术家对这种错误观念及其危害的清醒认识,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努力超越自身狭隘和局限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形态和成为知识分子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然表现与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旨趣是根本悖离的,而根源就在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缺失。为此,应该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建构"课堂共同体"、提升理性批判意识等策略,唤醒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3.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湘籍作家周立波有着显著的"方言情结",其成因与潜在的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工农兵"方向的迎合有关,也与作家自觉的语言创新主体意识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现代知识者形象。然而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者,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些饱尝精神苦刑的现代知识者,进行着九死未悔的追求与探索,在血与火的背景下主体精神的喷发与人格的重建,最终走向“人底完成”。因此,路翎是以“达到未来的桥梁”的前瞻意识,凸显现代知识者精神“炼狱”的特殊性与艰难性。而对这种精神苦刑的展现与描绘,在一般作家的笔下确实较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解析了郁达夫小说作品中的颓废情调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了这种颓废情调与“五四”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的联系,这种觉醒不仅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的觉醒,同时还有人作为进化物的一种精神上的觉醒。郁达夫作品中的这股颓废情调还饱含着他本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个对祖国满怀感情的人的强烈呐喊。  相似文献   

17.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地位在于他将文化探索注入“文心”,老舍的文学创作也将因此而获得永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舍那综合性的文化人格,擅长从本人经验感受出发的认知方式,作为旗人后代的末世感。这都决定老舍最终成为“文化型”作家而不是“政治型”、“思想型”或者“理论型”作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沈从文的散文及评论为证,说明沈从文乡土散文具有浓厚“形式主义-人文主义”的美学物质,在创作实践上能协调现实与想象,以美统摄真、对乡土人事作诗意重构及文化批评。此美学意识不但说明了沈从文的散文风格,更为中国散文史留下可供参考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人科学的名学,徐中玉学术精神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以强烈的介入现实体现出儒家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于徐中玉来说,不是一种潮涨潮落的时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情结。由此而表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批判态度、独立人格的学术践行和打通学科分界的学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场所,“合作”“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激发教师主体生长性,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其运作方式包括:课题活动方式、同行交流方式、结伴合作方式、专家引领方式、教育教学问题研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