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晚清“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和宋诗派文人群体关系密切,他和郑孝胥在维新变法时期有密切往来.和陈三立在漫长的时期内保持着友谊,黄遵宪高度评价郑孝胥和陈三立的诗作,互相均有诗文唱和。在诗歌观念上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2.
晚清的诗界革命运动,是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中国传统诗坛在外来思想文化影响下发生的重大转变,因而理应受到文学史研究工作者的注意。近年,这一课题也的确成为热门,陆续有多篇论文发表。但是,诗界革命主要参加者与诗界革命的关系,仍亟待认真探讨。本文便想简略地述说一下著名台湾诗人丘逢甲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嘉诗坛,诗人交游之频,亦极一时之盛。在众多诗人中,张问陶与刘大观的交游及其诗作尤其引人瞩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在长达二十年的交往中,他们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友谊纯真,诗酒唱和、互见性情。其交游诗作记录了乾嘉诗坛“诗人相重”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共同倡导了“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梁启超都曾提出过诗歌改革的主张。这些主张往往被笼统地混为一体,予以引述。在诗歌必须变革的根本目标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在如何变革的具体道路上,二人却同中有异。辨析并区别二者同异,对更深刻细致地认识维新派诗歌理论,探索近代诗歌发展规律不无意义。一黄遵宪是维新派人土中要求改革诗歌的第一人。他回忆早年经历时曾说:“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别创诗界”,说明他很早就不满意于当时因袭腐朽的诗风,立志要进行新的开拓。此后,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把诗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八六八年,他的《杂感》一诗从否定复古陋习入手,提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强调诗歌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而这个“口”,是“六经之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后,晚清诗坛出现了又一次爱国诗潮。就诗歌体制而言.甲午诗歌沿用旧体而以作系列组合为特点;就艺术结构而言,诗歌以顿挫曲折、波澜起伏为特点:就表现方法而言.诗歌以发议论、用典事为特点。甲午战争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既席古典诗歌之余荫而得以再现时代风云并一吐民族正气,复经受时代检验而导引出后来的“诗界革命”之觞流,自应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8.
宋孝宗隆兴年间王十朋任职饶州,与洪迈等人结楚东诗社,以诗筒传递的方式次韵唱和。诗社唱和诗歌分别辑有《楚东酬唱集》和《楚东酬唱后集》。虽然这两书今皆已亡佚,但通过对现存文献的梳理,探寻这一社集诗选的刊刻情况、收诗内容,对于考察孝宗朝唱和诗歌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诗坛,诗人交游之频,亦极一时之盛.在众多诗人中,张问陶与刘大观的交游及其诗作尤其引人瞩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在长达二十年的交往中,他们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友谊纯真,诗酒唱和、互见性情.其交游诗作记录了乾嘉诗坛"诗人相重"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11.
歌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诗歌样式,属于七言古诗中的一类。黄遵宪在古体诗方面的成就可以他的歌行体作为代表。其歌行共33题35篇,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缘事而发和以文为诗是他创作歌行的主要手法。因此,他的歌行诗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面貌形式,从而开辟了晚清诗坛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诗体的自传、晚清的诗史及其海外的诗作三个方面 ,评介黄遵宪诗在内容上的拓境 ;在论其诗艺术特色时 ,从现实主义诗风、组诗长诗多的体制特点、以文为诗的努力及通俗化的提倡与实践等方面予以评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下篇探索黄遵宪等超前的“诗界革命”理论和创作的文化背景 ,岭东诗派和诗人宋湘等是其精神文化土壤 .在“诗界革命”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嘉应现象”,岭东诗人与“诗界革命”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诗歌在神韵说指导下,追求言外之意,含蓄深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真谛,纠正了明七子貌袭而“神”遗之失,弥补反复古派强调个性之真而忽略诗“韵”的偏颇,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触及感伤的时代情绪和失落心态,也为传达志找到安全合宜的形式。而雅正清远的神韵之什,又是营造稳定、太平的“盛世元音”,被皇权着意选择,以之“振兴诗歌”,扶轮大雅,他也受到康熙帝的眷遇和擢拔,登上诗的“开国宗匠”之位。这除了个人的因素外,也是诗歌自身发展与历史、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是较早的宋人注宋诗的本子,体现了江西诗派的阐释特色,也影响了任渊、李璧等人的诗歌注释。苏诗百家注完整集中地体现了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论,如"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是"以才学为诗"的最好诠释,"一字綮切必有来处"的理念是"无一字无来处"的直接表达,发掘诗歌中的"断以己意"之处则是对"夺胎换骨"的敏锐察觉,这些都最终体现了江西诗派"以故为新"求新求变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黄任是清代康乾之际的重要闽派诗人。他诗学晚唐,专在语言上下功夫,刻意讲究词采,宗尚李商隐艳体诗风,其诗以七绝最优,其作《无题》和《悼亡》类尤凄切感人。多情而又情真是黄任诗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出生的诗人以群体面貌崛起于诗坛.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游离,没有充分挖掘这一写作资源;他们的诗歌创作成为生活表象的罗列;诗歌语言完全追求叙述化的效果.他们进一步发展了第三代诗人的后现代精神,谈不上"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