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三位被冠以“贤”称号的女性;贾元春、薛宝钗和花袭人.在封建女教的熏陶下.自觉接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和“男尊女卑”等奴役女性的思想,成为封建礼教的守道者.但她们的这些“贤”的美德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反而成为即将灭亡的封建宗法社会里的殉道者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据作者介绍:其父李守中,曾经任过国子监祭酒,他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不十分令李纨读书,只不过将《女四书人倒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其学习,让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罢了,却以纺绩井田等家务劳动为主要任务。嫁到贾府后不久,夫死居,虽当青春年华,又处锦绣丛中,其心意如槁木死灰,一概无见无闻,惟知待亲养子,外则借伴小姑等针省诵读而已。作者又通过书中人物对她的评价进行侧面描写,如仆人兴儿说:“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众奴仆也都认为她…  相似文献   

3.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4.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老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吧。  相似文献   

5.
张謇女子教育思想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超越,同时,其后期的教育思想对前期也有超越。张謇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亦是其重要来源,张謇对二者兼收并蓄并进行整合,其女子教育思想呈现着既旧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特征。张謇创办的各种女校,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体系的基础。其独特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任春艳在《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传教士密切相关。传教士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宣传,给中国近代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女学的重要性;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宣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以"重德轻才"为倾向的儒家女性才德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出复杂面貌。班昭《女诫》首次将女性才德并论,虽轻才但却并不贬才抑才。王相之母刘氏《女范捷录》以有德之才和无德之才的利弊区分,驳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试图将女性才德关系再次恢复至早期儒家标准。薛绍微《训女诗》(十首)则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理性辨析晚清"女学"运动中的"重才轻德"思想,倡导"才德并举",女性才德建构也由"才女"上升至与儒家"君子"相接近的"巾帼儒生"。  相似文献   

8.
女子教科书随着清末民初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这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受到了猛烈冲击,但与当时男子使用的教科书比较,无论从教科书编辑宗旨、编辑人员结构及其价值观念和编辑的内容来看,都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关于古代女子教育的一种刻板印象。实际上,中国古代女子的家庭教育是丰富多样的。自唐代之后,敦煌文献以及诗词、小说等文献中保存了更为具体的女子家庭教育内容。不同家庭的女子既要面对“重男轻女”的氛围,又享受“千金小姐”的优待。从更为详细的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自唐宋至明清时期,大部分家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普遍会为家中的女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她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最终成为一场悲剧。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旧中国一穷二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落后,妇女更是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42年来,我国女子受教育状况起了巨大变化,目前有8000多万妇女在大、中、小学学习,近年来还培养了一批女研究生、女硕生、女博士生。但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还经常影响阻碍着妇女的进步。随着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妇女在就业问题上出  相似文献   

12.
一、争取教育平等权中国传统上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子很少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进学校受教育更是不可能.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女子与男子一样,能够接受中学教育、实业教育以及高等师范教育.就教育内容言之,此时期的女子教育,是以“三从四德”、“贞操节烈”等为教育宗旨,以造就“贤妻良母”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卢君 《阅读与鉴赏》2007,(1):122-123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一种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观念.留在了人门的骨子里,以至在现代社会里,在许多男性的观念里就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在许多女子的意识里就是相夫教子、夫唱妇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家庭伦理道德。男尊女卑现象的存在是干扰一个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古往今来很多的例子,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她们虽然没有强健的身躯,但是她们有坚强的意志,在各自的位置上创造了辉煌。  相似文献   

15.
“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这是被誉为清代“女三杰”之一的科学家王贞仪的自励之言。王贞仪,字德卿,上元(今南京)人,生于公元一七六八年,卒于一七九九年。死时年仅二十九岁。在短短的一生中,王贞仪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  相似文献   

16.
儒家妇女观与现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纵向考察了诸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和“无才便是德”的儒家妇女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妇女教育,如“四自”的女子理想信念教育,女儿-妻子-母亲-事业的人生教育和提高素质、不断便新知识的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上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暗示了林黛玉最终悲惨凄凉和薛宝钗最终寂寞冷落的人生命运。古诗词中有“咏絮才无对,闻琴意始真。”(宋·刘筠《前槛十二韵》)那么,何谓“咏絮之才”呢?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研究所有的女性教育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教育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指导思想,扼杀了女性自身的优势,造成几千年来妇女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近代中国女性教育开始萌芽、发展。义务教育必须追求教育公平,今天我们的女性教育研究应该把农村女童教育作为新的理论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三纳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所束缚.思想愚昧落后,忍受着残酷的压迫与奴役,被无情地拒于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无才便是德”被视为天经地义。“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发展起来。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冲破“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的捆绑,要求男女平等,提倡兴办女学。因此,女子教育的开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