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透过"被××"现象分析"被时代"的话语博弈的特点,辨析其在话语权博弈层面上的价值及意义。网络"被时代"呈现出的是组织化了的公众话语权力的力量,在网络话语的发展道路上极具进步意义。本文同时指出网络"被时代"话语中的不和谐音。  相似文献   

2.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技术概念。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扩展到人类交往的各个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一个崭新的传播媒体。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它预示着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终结和后大众传播时代或日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翁浩浩 《新闻传播》2010,(1):132-132
在当下这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的表现之一就是新闻媒体常常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现象,在传播学中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议程设置,对我们深入理解媒介的舆论导向,进而做好对"热点问题"的报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媒的“技术权力”与商业广告的“造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媒时代的话语权力基础为着眼点, 考察了作为大众传播时代文化现象的特殊艺术现象和商业广告现象。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方式与人们精神生活样态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并在“技术对人的统治”这一层面上对现代传媒的权力性质和来源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传媒融合时代,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应采用"模式集聚"发展战略,即实施市场化、产业化、跨区域化,竞合化、融合化、民生化和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以获得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潜传播"是自媒体时代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构建,对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及公众舆论引导,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对于这一重要现象,迄今还未有相关研究,本文尝试性地对"潜传播"的概念、模式、影响以及如何监控和疏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洁 《新闻前哨》2014,(10):74-75
节目主持人通过大众媒介进行语言表达是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这是首先需要向学生阐明的主持人大众传播行为的概念。何谓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作为"喉舌"的节目主持人,其职责就是将有意义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接收信息并反馈新的信息,媒体接收反馈信息并不断修正自己新传播出去的社会信息,从而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得到良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两年"微博"用户激增以及"微新闻"的流行,国内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大多数人为"新闻3.0"时代的到来集体雀跃之际,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新的媒介形态也夹杂着大众传播立场所谓的负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新闻"的诸种负效应进行解析,进而提出微新闻的改进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党报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职能,从历史发展和传播活动现状,分析党报将"改文风"视为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优化选择的现实必然性,并根据党报的特质,提出其"改文风"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刘永俊 《传媒》2017,(8):31-33
随着以人机互动、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Web3.0初现端倪,人与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趋势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大众传播也在加速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传统媒体如果缺乏"用户为王、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中必将被淘汰。了解用户、研究用户、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与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马妍妍 《新闻世界》2013,(5):185-187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最早由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提出,旨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特点,并试图解释其与一般的社会互动之间的差异。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建构社交媒体的"准社会互动"形式,得出新浪微博用在场感、参与感、熟悉感和仪式感来达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信息高速公路将使现存的各种传媒化为乌有,将使现存的大众传播工作者化为乌有。今后中国大众传播业将是小媒介的天下,大媒介不宜发展。本文预测,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杠杆,中国将紧随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大众传播事业出现过新闻业(新闻学)──大众传播业(大众传播学)两个发展阶段。现代发达国家正在走出大众传播阶段,走入超传播时代,中国却仍然在大众传播阶段门口观望、徘徊。有些人正在以历史上把遗传学当成资产阶级伪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播学。面对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换脑筋。  相似文献   

14.
"转移"中期刊市场竞争的新特点石玉亮期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的一科反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所发生的各种变革,都会引起期刊在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15.
王保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引发了现实社会激烈的争论和思考。"人肉搜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网民心理因素的驱使,社会道德失范行为的诱发,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影响。对"人肉搜索"现象需要我们从技术控制、法制管理、网民自律和媒体引导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就以《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为题发表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观察,文章称:"2010,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然而,"围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现象,其深层的意义更是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即:不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而传播,而是因为第一传播本身导致的围观,赋予了事件被重视和报道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王淼 《新闻世界》2014,(7):364-365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吐槽和道德审判现象日益凸显,任何一起进入公众视野的事件,都会被网民冠以各种"帽子"进行讨论,尤其是明星丑闻事件引发的讨论更是激烈。本文对"文章出轨"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媒体等同"、"联想叠加效应"、"看客风俗"、"媒体推波助澜"等都是类似明星丑闻事件引发高度关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