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将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己及生活实际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最大限度的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高中数学课程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此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提出.具体地说,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应倍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最大限度的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高中数学课程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本文中笔者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案例、数学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在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参与式学习"教学的内涵及必要性;其次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策略,重点介绍了新课导入阶段、师生共学阶段、知识内化阶段、数学应用阶段以及知识整合阶段如何促进学生参与;最后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让学生在"做"中求发展,在"做"中求创新。实践证明,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设计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才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现如今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获得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目标。由于学生自身及外界原因,学生的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认知等能力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为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完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巨大的发展。分层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一刀切"教学模式不同,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灵活多样,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许艳 《小学生》2013,(7):36-3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时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并不多见,笔者曾有幸聆听过数次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教研课,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应当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验从日常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一、把握应用意识的含义,提升教师数学应用意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才能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从而乐于学习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有理化运算中的"分母有理化"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学生较为重视,但对"分子有理化"及"分母、分子同时有理化"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往往重视不够,致使不少学生面对用"分子有理化"及"分母、分子同时有理化"这一解题手段就能迎刃而解的数学题目的解答感到棘手,下面我们侧重谈谈"分子有理化"及"分母、分子同时有理化"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39):86-87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但是,在以往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学的现象,重知识灌输轻课堂互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分析"让学引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寻找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本轮课程改革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从而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创造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  相似文献   

15.
蒋国江 《学子》2014,(7):33
数学学习长期以来被部分学生以"枯燥""机械"所形容,甚至有些老师也这么认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讨厌数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语言等方面谈谈"激趣"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部分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带到课堂,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数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学生专业体系发展的重点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专业引导、知识融合、注重应用"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了"数学融入专业,专业渗透数学"教学方略,实现了数学教学对我校理工类和经管类的专业的有力支撑,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往只会机械记忆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正是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学生才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数学为人人"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旨在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让"数学应用"走进每一节数学课,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笔者在此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提出了高中数学要学习数学史、数学文化,提倡"关注过程"、"强调本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科学文化素养为本和强调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辩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实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体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归纳,纠错,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能用数学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