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亚洲优秀选手冰刀顶弧位置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速滑比赛中,冰刀是运动员发挥技术和提高成绩的关键,而冰刀的顶弧位置又是冰刀磨制的关键.本文对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四国的优秀短道速滑选手的冰刀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亚洲选手,顶弧位置在冰刀有效位的前38%~48%处,最有利于技术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技术发展与速度滑冰冰刀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速滑冰刀的改革使国际速滑技术和运动成绩出现了空前的飞跃,这一重大变革对速滑运动发展产生的作用,对我国速滑技术、训练理论、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速滑冰刀改革本质、新冰刀技术的主要特征、新冰刀技术对速滑运动的影响及更新观念、改革训练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旨在为我国速度滑冰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 速滑冰刀的革新 近年来,国际速滑运动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冰刀改革是最为突出的标志。荷兰科技工作者通过近十年的研制与实验,成功地向速滑运动员推荐了一种新型冰刀。这种新型冰刀在蹬冰结束阶段,鞋跟与冰刀分离(音译为“克来普”冰刀)。冰刀的优越性是:在蹬冰的全过程中,冰刀全刃可以有效地咬住冰面,能够将蹬冰最后阶段展踝的力量完全作用到冰面。经实践证明,用这种冰刀较普通冰刀每400m可提高成绩1s。目前,国外选手几乎都使用了这种新型冰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87年中日速滑对抗赛男子1500米的中国运动员11人次为研究对象,在比赛条件下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直道滑行一个完整复步的技术动作。采用ST—87型影片解析仪进行定量解析,从步长、步频的关系上对我国速滑选手的直道滑行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与苏联优秀速滑选手的相应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途中滑跑阶段,我国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及其构成与苏联运动员相比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技术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原因:1、单支撑蹬冰阶段蹬冰用力方式过于突然,蹬冰时机偏晚;2、自由滑进阶段浮腿收腿路线长,收摆方式不正确;3、下刀时冰刀外扭角偏大。这些都是影响我国选手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速滑冰刀革新后对速滑成绩与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第17、18届冬奥会男、女速滑比赛成绩对比研究,分析冰刀革新后对速滑长、中、短距离成绩的影响程度,指出使用新式冰刀的技术特点及需要进一步适应和完善的技术问题,进而提出有关适应新技术的针对性训练问题。  相似文献   

7.
速滑冰刀革新后对速滑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第17、18届冬奥会男、女速滑成绩对比分析,指出冰刀革新后对速滑长、中、短距离成绩的影响,使用新式冰刀的技术特点及需要进一步适应和完善的技术问题,进而提出有关适应新技术的针对性训练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克莱普冰刀与传统冰刀在结构上和滑跑技术各阶段动作的定量对比分析,功率效应测试和蹬冰方法与产生速度的因素研究,揭示了速滑冰刀器材的创新将速滑世界纪录全部刷新的奥秘所在,同时也揭示了对速滑技术发展树立了又一里程埤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速滑短距离运动员冬奥会实现金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技术与体能、前100米的训练、服装与冰刀结构技术的保障对冬奥会场地气候环境适应、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与建议,供指导、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式速滑冰刀弯道滑行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使用新型速滑冰刀的我国优秀男速滑运动员所滑的弯道技术进行了定量分析,探索了使用新式冰刀后弯道动作结构的变化,为合理正确地使用新式冰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使用新式冰刀提高运动成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索新冰刀(clapskate)提高运动成绩的机制,采用影像测量的方法,以国家队男女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比赛条件下进行测试。数据表明采用新冰刀每个单步时间减少、双支撑蹬冰阶段时间延长。使用新冰刀与普通冰刀相比,单支撑所占时间比例缩短,双支撑所占时间比例延长,增强了双支撑蹬冰的作用,这很可能就是使用新冰刀提高运动成绩的原因之一。现场观察发现,新冰刀蹬冰时造成冰面破损较小,从能量角度分析,减小能量的消耗以减小滑行的阻力也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冰刀弧度浅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前言 冰刀对速滑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特别是冰刀的弧度,不但影响着速滑运动员技术风格的形成,而且制约着在激烈竞争中技术表现的成功率。国外在80年代就曾发表过弧度方面的研究报导,目前已达到了运用计算机剖析运动员冰刀弧度的程度。我国冰上界对速滑冰刀弧度问题的研究报导甚少,本文引进原苏联制造“冰刀弧度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我国运动员在今后的冬奥会上有所新突破,提出一种新型速滑冰刀连接装置.方法与内容,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试验分析法,分析了Clap式速滑冰刀结构特点与不足,以及速滑冰刀结构相关研究进程,并在论述跖屈型新冰刀研究情况基础上,提出对屈趾型速滑冰刀的改进.结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结构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对比,提出了符合速滑冰刀结构特点和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一种短臂铰链与钢片软桥的屈趾型速滑冰刀连接装置.结论,这种新型速滑冰刀连接装置结构,有助于脚部跖趾关节发挥生理性功能,使冰刀与冰鞋的固定更加牢靠.将有可能提高速滑成绩.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旧冰刀的不同技术要求,指出新冰刀的技术特点,提出8~12岁儿少速滑运动员新冰刀技术训练的教学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荷兰著名教练艾迪·沃黑因先生关于新冰刀技术特点的看法。尤其是与旧冰刀蹬冰力量的分配方式不同;荷兰滑冰协会的组织情况、速滑竞赛和选拔国家队的方法及荷兰国家队的训练计划;控制训练负荷的方法;制定训练计划的原则、方法;训练与恢复的关系;荷兰优秀速滑选手训练、比赛期间营养饮食的方法;一般身体训练、力量训练、轱辘训练的具体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操作,以及对我国发展速滑运动的建议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速度滑冰500 m项目近年来参加国际大赛的成绩和选手实力进行分析,认为女子500 m项目具备冲金实力,男子500 m具备夺牌实力,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提出技术与体能、前100m训练、弯道贴线滑技术、调整赛前比赛频度和强度、服装技术与冰刀结构技术的保障及对冬奥会场地气候环境适应、减轻心理压力等问题,是中国速滑短距离运动员备战2014年索契冬奥会重视和需要投入主要精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实现金牌突破的相关战略与措施,为备战训练参赛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冰刀的应用,促进了国内外速滑运动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但在国内北方各高校,除部分体育院校应用新冰刀进行教学外,几乎是教学与训练的空白.就此,对北方高校如何尽快地应用推广新冰刀,普及新冰刀技术使速滑教学跟上时代步伐进行探究,并对在普通高校速滑课教学与训练中应用、推广新冰刀技术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式速滑刀的结构特征及新技术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国内速滑运动训练界在新式冰刀使用后的技术认识和运用进行调查、访问,并针对在认识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对新式冰刀性能和技术的研究分析,提出速滑新技术的一些特征性问题,以求得国内速滑界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训练方法,尽快地掌握新技术,迅速提高速滑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原有速滑优势项目短距离的水平,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创造优异成绩,运用运动技术生物力学诊断的方法,对世界和我国高水平选手的直道支撑腿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国际优秀选手与我国优秀选手存在的主要技术差异是:国际优秀选手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降低造成臀部位置下降,延长了蹬冰距离;我国优秀选手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保持不变,没有延长蹬冰距离。同时也发现了薛瑞红的技术优势:她在非蹬冰内刃滑行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下降,增大了转化为蹬冰腿时膝关节的伸展角度。  相似文献   

20.
对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从而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动作技术诊断。以参加2012~2013赛季国际滑联速滑世界杯(哈尔滨站)500 m比赛的10名世界级女子速滑优秀运动员起跑技术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张虹。所选运动员中欧美选手占了4名,亚洲选手占了6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世界女子短距离速滑项目最高的水平。采用2台Panasonic数码摄像机,在比赛现场对运动员完成的起跑技术按照三维DLT法的要求进行拍摄,比赛结束后,采用三维空间框架进行标定。运用英国产Quintic Biomechanics视频解析软件,对所拍摄的运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截断频率为8 Hz。研究结果表明,与身高相近的亚洲选手相比,我国运动员起跑时重心高度相对偏高,亚洲选手的髋关节角度与膝关节角度值较欧美选手普遍偏低。我国三名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都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运动员起动阶段的动作效果并不佳。结论 :在预备姿势阶段,亚洲选手重心高度普遍较低,但躯干角度较欧美选手大;起动阶段,运动员技术特点是成绩较好的选手起动时间通常相对较短,爆发式蹬冰效果明显,起动时身体前倾角度都有了显著性增大;在疾跑加速阶段,运动员通过高步频来快速启动,而不是利用步长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