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资料为主,指导性、学术性、权威性并重的大型辞书类年刊《中国新闻年鉴》第12期(1993年)最近出版发行.本刊1992年度发表的论文有3篇在“新闻学者论”栏目中予以摘要介绍.它们是:  相似文献   

2.
继本刊顾问蔡学俭(1929—)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型编辑家。继本刊2012年第6期刊载的《论蔡学俭的编辑质量观》一文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论述后,2013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专题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  相似文献   

3.
对虚假新闻信息扰乱舆论环境的现象,笔者关注已久。仅在本刊的"报人评报"专栏中,就先后发表了《新闻的迷乱与报道的失真》(2009年第7期)、《对舆论监督的监督》(2009年第12期)、《谁该为报道不实担责?》(2010年第8期)、《新闻摄影真假  相似文献   

4.
4月15日,在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召开的2007年度湖南省好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会议上获悉,本刊刊发的新闻论文有三篇荣获二、三等奖。这些论文的获奖情况分别为:《预测性报道:体育新闻媒体之争的第二战场》(送评单位:湖南日报;发表日期:2007年第1期;作者:苏原平;编辑:张丽)荣获二等奖。《如何办好党报体育新闻的探讨》(送评单位:湖南日报;发表日期:2007年第3期;作者:谭云东;编辑:张丽)荣获三  相似文献   

5.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6.
(一)本次评出3篇获奖论文:《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作者:孙德宏;载2008年第6期《新闻三昧》)、《企业报的8个发展趋向》(作者:王宏铭;载2008年第11期《新闻三昧》)和《正义之笔,震撼人心》(作者:刘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8.
10月20日,河南省第四届优秀新闻论文评出结果。50篇论文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5篇。本刊发表过的《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陈锐,1990年6期)、《试论案例报道》(郑修鹤,1990年9期)、《试论地市报的特殊性及其功能》(宋景芳、李文洪,1991年7期)、《也谈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李汉岑,  相似文献   

9.
更正     
正本刊2013年第9期所刊《北大新闻学茶座(32)》一文,将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汪琪误登为"汪淇",特此更正。并向汪琪教授致歉。本刊2013年第12期张征论文《微博新闻对社会问题的追溯现象研究——以新浪微博学生中毒事件报道为例》,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13年第9期所刊《北大新闻学茶座(32)》一文,将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汪琪误登为"汪淇",特此更正。并向汪琪教授致歉。本刊2013年第12期张征论文《微博新闻对社会问题的追溯现象研究——以新浪微博学生中毒事件报道为例》,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  相似文献   

11.
今天读贵刊1993年第3期发表的盛沛林同志文章《浅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以下简称《盛论》),令人吃惊。无可非议,这个题目是新鲜的。据我所知,自从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力丹发表《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收录于刘国光主编的《学习<邓小平文选>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几乎还没有读到过关于邓小平同志新闻思想的比较系统的论文。今天有人来论,当然引人注意。但是,读了《浅论》后,感到作者仅仅想用这个题目来产生一点轰动效应。说“论”(即使“试论”总还是要“论”),但文章中几乎是邓小平同志讲话文稿的摘编。而且还  相似文献   

12.
本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何光珽先生的《论“用事实说话”》一文,针对陈力丹等“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一些稿件,或对何光珽先生的文章进行商榷,或从另外的角度对“用事实说话”发表意见。在此,我们选登其中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以期使“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基本论题的讨论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SSCI传播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新闻传播学者学术水平的体现,但是我国新闻传播学者能够做到的却很少。SSCI传播学核心期刊有着怎样的用稿标准?本文通过对在《传播学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发表的论文《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进行编译,介绍了稿件评审人的审稿标准。研究发现,投稿能否发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论文是否与明确界定的理论文集相关和是否有创造性的发现或新颖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2期我们发表了杨桂芹、佟佩二位同志的论:《模糊理论在新闻中的应用》,引起不少读的讨论兴趣,见智见仁,各有新意,为了把这一话题再引深一步,我们从兄弟刊物——河南新闻爱好中选本篇以帮助大家拓展视野,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6,(6):68-68
本刊两篇论文入选《中华优秀新闻论文精编》本刊讯由牛明汉撰写的分别刊于《军事记者》2005年第4期和第6期的论文《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和《用新闻促进“和谐”》,入选了《中华优秀新闻论文精编》(2005年卷)。其中,《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还荣获该年卷一等奖。《中华优秀新闻论文精编》(2005年卷),共选收了各级报刊、网络传媒等刊发的优秀论文作品120余篇。本刊的这两篇论文被列为开卷的头两篇。34名部队报道骨干被选送军报学习本刊讯李俊琦报道:5月12日上午,来自全军部分旅团以上单位的34名新闻报道骨干齐聚解放军报社礼堂报…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路易斯·布兰蒂斯(LouisD.Brandeis)和赛缪尔·沃伦(SamuelD.Warren)在1890年第四期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指责新闻传播有时会侵犯“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1]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业快速发展,隐私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迫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又是信息的传播。那末,这两者在新闻中又是什么关系呢?在新闻中事实和信息能否分离,有没有无事实只是传播信息的新闻,这是值得提出讨论的问题。武岚同志在《信息与新闻》(载《新闻战线》第五期)一文中提出了这一  相似文献   

18.
近读武汉大学信息传播与现代交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元授的新著《新闻信息概论》,受益非浅。该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新闻信息本体及其传播过程,提出了对新闻信息理论的新见解,使入耳目一新。 新闻信息论是“信息热”的产物。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从这年开始,新闻信息研究已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最新课题,其代表性的论文有:复旦大学新闻系李良荣副教授的《“信息热”与新闻改革》,人民大学新闻系喻国明博士的《论新闻信息》,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王益民教授的《新闻信息论》等。其代表性著作有:冯健伟的专著《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刘卫东的专著《信息与新闻》,鲍祖安的《新闻信息论》等。李元授先生的新著《新闻信息概论》,集众家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是一本深入探索新闻信息奥秘的佳作。 科学是分科之学。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  相似文献   

19.
致读者     
《国际新闻界》从2006年起改版,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月刊,仍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该校新闻学院和教育部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在此,我们向数十年来关注本刊的几代老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此后你们仍然是我们的热心读者;同时,也向更为广泛的“大传播”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有志向迈进传播领域的青年学子们敞开大门,结识更多的新读者。本刊面对全球性的社会信息化、媒介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若局限于外国传播业、传播学的研究就显得视野狭小了。因而从明年起,研究范围将扩大到中国和外国的整个新闻、学传播学领域、同时也将探讨大众传播业界、广播影视、编辑出版、广告、公共关系和传媒经济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探讨网络信息传播、传播科技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与传播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总之,本刊将成为“大传播”所有领域的各种研究课题的探讨空间和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 近26年来,本刊“国际新闻界”这个名称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品牌。以前,这个名称的内涵通常被理解为外国(foreign country)的传播研究,但是本刊的标准翻译是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际的”这个定语同时包含我国和外国及其相互关系。因而,本刊现在的研究范围将在这个概念的本来意义上划定,保持原来研究外国传播的传统;同时,转变为“大传播”研究的学术期刊。 考虑到现在社会传播现象的频繁变化,研究课题的扩展和作者范围的扩大,本刊从2006年起改为月刊,仍然保持每期80页的容量。 本刊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但不是仅为中国人民大学服务,而是面向社会、为整个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服务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因而,对于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数量本刊已做出适当限制。我们热切欢迎全国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以及与新闻传播相关的领域、学科的作者们踊跃投稿;热切欢迎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以及相关领域、学科的各个单位与我们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举办与“大传播”相关的学术研讨和其他社会活动。 本刊遵循百家争鸣的方针,容纳不同学派的观点;论文要符合学术规范,提供一定的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方法、新材料、言之有物,拒绝套话空话。限于版面,本刊难以为专著和学位论文提供直接的发表平台,故希望论文的选题小,开掘的角度深,以不超过6000字为宜。为保障发表论文的质量,遏制学术腐败,本刊继续实行匿名审稿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1990年第3期发表韩凤鹏文章《新闻本质主流整体真实论》(以下简称《真实论》),摘引了笔者参与主编在1984年出版的《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以下简称《讲座》)中关于新闻真实性探讨中例举的几个观点,并加以评议,读了以后想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