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境这个问题,是建国以来诗歌理论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专著也出了不少。但什么是意境,诸家解释总有些分岐。王国维较早地抓住了一些根本性的特征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在情与景上打转,就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通常,艺术描写中的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但在诗歌中,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并非都直接坦露出来,“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所谓“以境胜”是着重于客观景物的描绘,是景显情隐的艺术境界,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虽眼前景,却多有弦外音。所谓“以意胜”是着重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是情显景隐的艺术境界,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  相似文献   

4.
吴建 《现代语文》2008,(8):64-65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字。”诚然,鉴赏诗歌的角度可以因人而异,有的讲气质,有的讲格律,有的讲神韵,有的讲技巧,但在我看来都离不开对“意象”的品味和“意境”的感悟,阅读古诗词莫不由此登堂入室。王国维先生还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相似文献   

5.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大花园中,唐诗是一枝独具姿色的奇葩。中师《文选和写作》教材第五册共选入诗歌三十八首,其中唐诗就有二十九首。我在唐诗教学中体会到:要使学生通过唐诗学习掌握诗歌学习的钥匙,必须抓住意境这个核心,千方百计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诗贵意境,这是历代名家论诗的经验之谈。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巳。”(《人间词乙稿序》)意者,作家的主观情意;境者,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物  相似文献   

7.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写到 :“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摅己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尚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并把“也与境浑”的作品 ,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最上乘。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正具有这种特点。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将近十年的异国生活 ,使郁达夫同许多留学或侨居国外的中国人一样 ,受过种种歧视与屈辱 ,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增强了他的忧郁感伤的思想性格 ,这种性格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1930…  相似文献   

8.
一、入境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说意境     
张寒烟同学:应你来信的要求,下面谈谈意境及其相关的问题。所谓“意境”或“境界”,是概括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的审美范畴。它的构成有二:一是客观物境,一是主观情思;并且只有既缘情又体物,情思与物境二者相融洽一致,才能构成意境。我们鉴赏古代诗词作品,就要领会作者怎样通过融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由于意境在鉴赏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有关意境的一些常识。1.意境的种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说…  相似文献   

10.
散文意境论     
一关于作品的美感力量,古来论者甚多,直到清末王国维正式提出了“境界说”,才完善了有关意境的理论。他认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人间词话》)并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首次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从此,文学界对意境才逐步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这对于总结艺术规律,对于如何认识与评价艺术作品,都较前人大大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首好诗"意与境二字而已".何为"意境"?"意"是人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由意所触发的客观事物艺术画面的再现.由"意"生"境","境"又成为"意"的载体,二者相互交融.中华文化瑰宝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力,蕴涵着意境之美,是意境之珍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位俊岩 《成才之路》2010,(22):52-52
品味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较高层次,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谓意境,“意”即情感,就是诗人倾注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就是诗所表现的艺术深度。品味诗的意境,就是要充分领会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15.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序》中指出: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意境"的艺术理论问题。"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  相似文献   

19.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见《人间词话·附录》托名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就诗词的意境鉴赏而言,王氏之论不失为一条较易掌握的思路。这里…  相似文献   

20.
<正>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和最高审美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后来又有唐皎然的“取境”说,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论,明代王世贞的“意象”说,胡应麟的“兴象”说,清人王国维的“境界”说,他们都对诗的意境理论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和阐发。我们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诗学的意境理论体系构成无非包括“意”与“境”这两个重要因素。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把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则是附丽“意”的形象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志的手段和工具。诗人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形象又因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与交融。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融而莫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