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一) 自从1980年黄恩祝先生发表《读者学浅说》一文(下称《浅说》),首次提出“读者学”这一学科概念以来,读者学已获得长足的发展,有关读者学的研究文章明显增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在图书馆读者消费中的精神产品消费、服务消费两方面的分析,从图书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理论、实务上,探讨了《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在图书馆法学的读者服务学范畴中存在、实施、利用的意义、价值、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3.
《读者》杂志第一任主编胡亚权先生把《读者》的办刊历程概括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了每个阶段中《读者》的办刊实践与办刊思想,解释了《读者》独特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四个方面概述《图书馆读者学概论》一书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5.
丛全滋 《图书馆》2021,(3):8-15
于鸣镝先生是当代中国知名的图书馆学理论家和实践家,在期刊学、图书馆管理学、文献学、读者学等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特别是他在读者、读者工作、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与阅读等读者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为我国读者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图书馆服务转型和智慧图书馆建设关键阶段,挖掘和研究先生的读者学思想,对推动图书馆(学)工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国应 《河北科技图苑》1998,39(1):25-27,72
李希孔主编的《图书馆读者学概论》一书,于1995年2月出版发行.指出该书论点新颖鲜明、内容全面系统、材料翔实具体、态度严肃认真;并指出本书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我国读者学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十多年来我国读者学研究进行了立体式概述。并从几个方面分析读者学研究的困惑,呼吁应从感情上、理性上以及读者工作的实践上承认与接受读者学的构建。其次在阐述读者学研究目的情况下,提出在读者学的研究上应努力取得共识,以共同促进学科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读者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图书馆学的系统。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读者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梗概的论述。其目的旨在阐明基础量论在研究读者学的性质,构建读者学学科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随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发行研究》2007,(7):I0001-I0001
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出版后.各方面反应热烈.特别是其中的“处处都有辩证法”一节,经多家媒体转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认为这种质朴.鲜明.生动的片言只语.好读.好记、好用,不少人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段子。其实.在编辑《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的过程中.可用于“处处都有辩证法”的内容多达千余条。为了保持篇幅匀称。只选用了大约十分之一。《辩证法随谈》一书就是由上述千余条精彩段子辑录而成.以期满足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郑洁 《中国编辑》2007,(6):73-75
2005年7月读者杂志社推出了面向海外华人圈的《读者》繁体字版,这是继《读者》(维文版)、《读者》(盲文版)、《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之后,《读者》杂志实施发展战略——品牌的关联延伸和媒体的国际化——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读者》杂志对海外华人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肖静 《出版参考》2009,(23):21-21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古琴的书。上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学中文、学古琴,那两年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瑞典作家、汉学家林西莉(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日前在京讲述了她与中国、与古琴的缘分。曾因《汉字王国》而为中国读者所知的她,又在三联书店推出近作《古琴》中文版。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与读者是基于契约的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服务时,应依照《民法》和《合同法》精神制定相应的读者违约责任免除制度,并就具体适用中的问题科学分析、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3.
回望2011年     
时光如梭,转眼又到了年度盘点的时候。本期《中国民营书业》推出年度观察《微观2011年民营书业》,分析了民营书业中的教辅出版、大众出版与独立书店三个板块,描述了现状与热点问题,并剖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值得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读者》是最大的盗版商,我不敢肯定,一般来说,文摘性刊物,不曾贪污作者银子当属于少数。又有人说,《读者》小气不大气,只会贩卖小资情调。是的,《读者》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者,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早已经变成老资情调,老不正经了,距离小资情调就愈加远,愈加渺茫了。  相似文献   

15.
邱明全 《军事记者》2006,(11):27-29
《读者之友》专版是解放军报联系军内外广大读者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也是读者了解军报、喜爱军报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为读者排忧、为读者解难、为读者服务”是《读者之友》的宣传宗旨。《读者之友》专版的编辑工作,就是要真正做到把党的意志同基层官兵的呼声结合起来,把对工作的指导与为广大官兵服务结合起来,把报纸的舆论引导与读者的参与和反馈结合起来。2002年初至2005年9月,在担任《读者之友》责任编辑近4年中,我把经营《读者之友》这块“地盘”,视如自己的“小家”,亲如自己的“孩子”,重如自己的“脸面”,努力把它办成广大读者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一、精心打造为读者服务的平台竭诚为读者服务是《读者之友》专版一贯坚持的原则。军报是党在军队的喉舌,为读者服务应该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而《读者之友》专版的服务与其他版又有所不同,它直接与读者接触,直接为读者服务。自2002年以来,《读者之友》专版着力突出服务基层官兵这一特色,精心打造为读者服务的平台。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专版的服务力度,增强服务的有效性。为了突出服务特色,在充分发挥专版原有的“给您提个醒”、“回音壁”、“颐问答复你”等专栏服务功能的同时,2003年年初,在社领导的提议下,又恢复了10多年前深受读者欢迎的本报名牌栏目“谢顾问答记者”,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提高,让“谢顾问”以谈心的形式、亲切的话语、深刻的思想、可行的办法,帮助读者解除生活中的烦恼、心理上的疑虑、工作中的障碍。某部政治处干事安国然来信说:“每周我们都盼着周三军报的谢顾问,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每周三的约会’。谢顾问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与此同时,还先后推出了《读者漫画》、《生活指南》、《给您支一招》、《呼声与回声》、《军营鹊桥》等新专栏。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军营鹊桥》专栏开设的经过。2003年3月,解放军报通联部来信组收到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一位名叫任彤的女青年写来的征婚信。这位10多年前就发誓“非军人不嫁”的女青年在信中表露了对军人的向往和爱恋。我感到刊发这封信不仅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更能推出一个新形势下有关军地青年婚恋观的好报道。于是,我将精编后的任彤征婚信以《愿与军人相伴到永远》为题,刊登在了3月19日的《读者之友》专版上。这张报纸一发行,来信组的两部电话就响个不停。征婚信刊登后的第一个月,我们就接到电话900多个、信函百余封。随后,我精选编发了题为《敬礼!愿与军人相伴到永远的姑娘》一组来信,表达了广大官兵对任彤的深情赞扬和祝福。9月,当任彤与意中人——北京军区联勤部某油料仓库副营职助理工程师季晓东喜结良缘,本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报道《“西湖女”非“军”不嫁,报为媒美梦成真》后,又推出了收尾报道《我们收获感动》。事后,季晓东(任彤的丈夫)为了表达对军报的感谢之情,于2004年春节前给总政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总政办公厅批转给了军报。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官兵婚姻服务的力度,我趁热打铁,开设了专门为军地联姻、为部队青年牵线搭桥的新专栏——《军营鹊桥》。每封征婚信刊出后,我都给应征女青年寄去一份样报,写一封信,通一次话,让她们把军报当娘家。2003年10月15日,《读者之友》版刊登了沈阳女孩王丽华《愿把真爱献军人》的征婚信后,王丽华也和任彤一样,把来信组当娘家了。她在单位负贵医疗器材采购,经常到各地出差,每次到北京都要顺便到军报看看。二是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难事,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从2003年开始,我突出了对“回音壁”专栏的处理,致力于把它办成服务读者的平台。只要是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法”。截至到2005年,《读者之友》先后刊登了54期、80余条“回音壁”,解答了1320多个读者关心的问题(包括书信、电话解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优抚安置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改革,相继出台了不少新的政策和规定。一些士兵在理解和运用这些政策规定时存在不少疑问。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却直接关系到士兵的切身利益。过去,专栏上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很多报纸纷纷开设了读者来信专版,既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又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特别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下面就选取在国内报界代表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人民日报》和《新民晚报》,对其读者来信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艳 《新闻世界》2012,(5):155-156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时务报》的读者构成及与其有关的阅读活动,认为读者在《时务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和其主办者同样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友》专版在选题上注意与整个报纸的宣传重点和报道主题保持一致,又与要闻版及其他专版有着显著区别,能够更加直接地与读者沟通,更好地体现报纸的服务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新闻窗》2006,(1):1-1
2005年渐行渐远,似在不经意间,2006年第1期《新闻窗》又与大家如约相见。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向关心、支持和帮助刊物的新闻界同行和各位读者致以新春的问候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20.
名流杂志《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自创办起至今,已经历了整整23年的成长历程。身为出版界的一员,作为《读者》杂志的读者,从其前身《读者文摘》创刊起就长期关注的读者,目睹了《读者》的成长,也目睹了《读得》所经历的岁月蹉跎,身为旁观者在此简叙《读者》,及其前身《读者文摘》的风雨星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