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画报》创刊于1999年,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它立足广州,面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新生活的传播者”为理念,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阅读时尚。精致的“小资”情调在2001年《城市画报》进行的读者调查中,47%的读者认为’新生活”是指“注重享受与质量”的生活。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小资”情调越来越成为时尚。媒体的大力渲染,以及充满诱惑的安逸舒适的生活,使无数的年轻的中产阶级心向往之,他们有资本、有文化,向往新鲜事物,《城市画报》定位于这一部分目标读者群,针对性鲜明大胆。整本刊物的  相似文献   

2.
一不留神,“小资女人”就挤了进来,漫山遍野地烂漫起来,像深秋的一抹阳光,灿烂了整个书市。 到书市上随意转转,发现最近“小资女人”的书似乎一下多了起来,《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位》(吉林摄影版)、《小资女人》(华文版)、《我是时尚穷女人——北京小资完全读本》(文化艺术版)、《小资的私人幸福手册》(中国时代经济版)……要不是怕浪费笔墨和宝贵时间,还能再列出一大堆有关“小资女人”的新书来,书市就这么“小资”起来。  相似文献   

3.
从《读者》看文摘类期刊的风格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琴 《传媒观察》2006,(4):24-25
2000年第4期《读》发行量达到605万,名列中国期刊媒体首位、全球综合性期刊排行榜第4名。有人认为,《读》已经成为一种化,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然而也不时有声音激烈地反对它:“《读》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一本没有原创稿的类期刊,缘何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应?从叙事结构与风格变迁的角度来研究,《读》是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我们曾经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杂志,那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主编李迪生在新华传媒工场的一次沙龙上说,《城市画报》所有的营运工作都是围绕品牌进行的。“我们的推广,我们的采编人员,我们的广告,我们的发行人员,一切围绕这个中心推进。”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中的小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坚 《当代传播》2005,(1):52-53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像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这一事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而今精致的、微酸的、带点无害的做作的小资文化已经主宰了中国的城市青年。"某个网站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小资群体:"他们享受物质生活,同时也关注精神世界;他们衣食无忧,同时也梦想灵魂富裕;他们追求情调、另类、  相似文献   

6.
郑坚 《新闻界》2004,(6):56-57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里,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象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了这一现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  相似文献   

7.
《洋葱》(the onion),有人称它为通俗小报,有人称之为讽刺文学周刊,还有人说它是讽刺性新闻周刊。其实它就是一份能以新闻逗读者一笑的免费周报。它以独特的嘻笑怒骂方式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洋葱》报在美国10个城市发行,发行量达69万份,读者400多万。而且《洋葱》的读者样本让同行羡慕:64%的人年  相似文献   

8.
“你快乐吗?”是《城市画报》的一句广告语,这句直接追问人心的广告语以及《城市画报》的形象代言人李艾,总是会在人们快要淡忘它的时候,占据各大传媒的一角,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存在。这本被《新周刊》评为“最小资的传媒”的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10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迅速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创造了小资的阅读情趣,让“小资”概念广为传播。《城市画报》卷首的“读者在线”栏目,曾登载过一封读者来信:“我只是需要那种感觉——光鲜的纸质和包装,看着杂志满溢的那种美丽的笑容和活色生香的物质(包括无数美眉和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体现了它的热心读者的小资阅读方式——注重形式、消解崇高。  相似文献   

9.
刚办《新民晚报·女性世界》的时候,心里一直不踏实,因为有人说爱看,有人说随便看看,有人说从来不看。有一次,听一个老编辑说报纸,把报纸比作一个百货商场,新闻版面专门出售这里的时鲜货,副刊收集的是各个柜台的精品货,它的特点是杂和精。联想下去,《女性世界》这个专版应该是这里的专卖铺,它的特色是专,它有专门的受用群体。一张报纸如果开设十几个专版,倒也抓住了十几个群体,其实也就抓住了大众。  相似文献   

10.
郑坚 《当代传播》2008,(1):49-50
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情境中,由各种传媒样式塑造了一种后现代的小资形象,他们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场域和身份想像.小资、小资情调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隔.所谓品位、格调中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审美意象,正是小资传媒文化中身份认同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出版经济》2004,(4):21-21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2.
《出版经济》2004,(4):24-25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3.
《出版经济》2004,(4):22-22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4.
《出版经济》2004,(4):13-13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5.
《出版经济》2004,(4):14-14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6.
《出版经济》2004,(4):20-20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7.
《出版经济》2004,(4):23-23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8.
经营上战场     
《出版经济》2004,(4):15-19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9.
《出版经济》2004,(4):25-26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20.
何心冷,天津《大公报》的副刊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一支深刻隽永之妙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天津《商报》编辑吴云心说:“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道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