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伤逝》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特别的关注,对它的解读、评价和争议因人而异,因政治环境而异,因社会思潮而异。本文拟在性别视角下,通过对《伤逝》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和研究进行分析和考察,来探讨性别观念在《伤逝》研究中的变化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的《遗腹子》和张爱玲的《琉璃瓦》都共同关注着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生活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并把它作为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透视的一个切入点。但两篇作品的观察视角和主题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异。把两篇短篇小说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比较其异同,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叶、张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题为唐白行简撰的《三梦记》这篇传奇小说,保存在元末陶宗仪编纂的《说郛》里。明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曾提到它,没有对它产生怀疑。鲁迅先生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先生的《唐人小说》也都把它作为白行简的作品收录进去。其实,这篇传奇小说是后人编造,假名白行简的伪作。开始发现这篇传奇小说有点问题的,还是鲁迅、汪辟疆两位先生。这篇传奇小说在讲了刘幽求妻、元稹、窦质三个做梦的故事后,附带讲了一个长安光德里张氏女做梦的故事。这个故事以“行简云”开头,以“会昌二年六月十五日也”结尾。《唐宋传奇集》  相似文献   

7.
陈秀端 《职大学报》2011,(3):51-56,7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则藉以了解台湾学者对《伤逝》的性别研究。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一篇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小说,其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确定了全篇抒情的基调;作品运用"手记体"形式的第一人"我"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涓生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闷和悔恨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融铸着作者的爱憎,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一贯十分重视和关怀中国青年,特别是妇女解放的问题。毫无疑问,在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上,他都是积极探索的先驱者。在“五四”运动发生的一九一九年,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一文里,对于青年们在当时社会中所遭受的旧婚姻的痛苦和缺乏爱情幸福的苦闷表现出巨大的同情。他鼓励说:“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  相似文献   

11.
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篇小说的出现,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给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良好的开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块牢固的基石.《狂人日记》以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恶,成为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书,它是向封建主义投掷的一颗猛烈的炸弹,它里面洋溢着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它发出的封建主义吃人的呼声震撼人心,它的出现,有力地配合了以反封建主义文化为主要任务的五四文化革命运动,作品的主人公狂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因为狂人这一形象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同,它的内涵非常复杂,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时采用的不是一般的塑造人物的方法.读过《狂人日记》的人,对狂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狂人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他的病狂是假装的,它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氓》与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对爱情婚姻悲剧的吟唱。文章从这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探求出产生悲剧的相似背景——新旧道德的转型期,同时阐述了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3.
1918年5月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首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矗立起中国近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4.
关注妇女问题,呼唤妇女解放,是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之一。被称为“妇女三部曲”的《明天》、《祝福》、《离婚》,就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子君(鲁迅《伤逝》)和蘩漪(曹禺《雷雨》)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道德,寻求女性的自我实现.两人在身份、性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情感故事均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塑造了一位讲理学的老先生——鲁四老爷的形象。这是一个十分反动而守旧的人物,是封建复古势力所崇尚的“理学家”,对这样的人物进行解剖,无疑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鲁迅在文章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就把这个人物抬出来示众: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反映男女爱情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其主人公子君、涓生的爱情生活及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这篇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整个小说的情节都在展示着一种人的矛盾性心理与矛盾行为,然而却又与小说创作时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评论家批判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金钱万能思想的时候,这部小说却以生动、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本文联系作者大仲马的生活经历和小说中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以唐太斯的复仇之路为线索,从唐太斯复仇中选择忍辱与反抗,选择基督教下的野心与良心,选择远离尘世的爱情几个方面分析唐太斯这个人物形象,从而肯定唐太斯蕴含人性的复仇,肯定他为追求自由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特征,表现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以外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都涉及到了妇女因为对于固有婚俗的某种不适而生发的反抗主题,且其反抗都关联到了具体的民俗文化事项。透过对具体的民俗事项和其中人物婚姻反抗行为关系的分析,不仅可以形象考察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精神或心理上所经历的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而且也可以生动感知小说对于历史进行艺术的反映之时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性别视角的纳入成为《伤逝》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梳理、考察有关文章,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伤逝》文本反映了作者难以避免的思想局限和性别局限,其爱情悲剧的产生,性别问题是重要原因,而小说叙事则存在着明显的男性中心化和男性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