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岭南革命报刊风起云涌,致力于在下层社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报刊传播实际中,阅报所、演讲等中介形式推进了在识字率极低的下层社会进行的报刊推广。一方面,报刊阅读改变了下层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是清末知识阶层"启蒙"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岭南革命报刊与政党及政治关系密切,阅报活动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手段。革命思想从报人到下民、从革命理想到武装起义,各种阅报活动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强大的"鼓吹"之力。  相似文献   

2.
清末阅报处的大量出现,不仅是近代报刊向大众传播转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亦是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的重要序曲。清末阅报处为新图书馆运动酝酿了背景,奠定了基础,是新图书馆运动之前奏。  相似文献   

3.
清末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而实施的民众大动员,以《大公报》为视野可以展示其基本状况。清末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培育爱国精神、宣传西学新知、推进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创办白话报刊、兴办阅报社、宣讲所等。  相似文献   

4.
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10年,是我国历史上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在清政府“改革旧制”的推动下,举凡教育、兵制、司法、财政、币制、工商、邮政,乃至思想文化和政权组织形式等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潮流也刺激了报业的发展,1890年至1901年的12年间,问世的报刊约180余家,但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新创办的报刊则有970余家,其中大部生息于清王朝势力范围之内。由于报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它所引发的某些客观作用,远远逸出了统治阶级的初衷。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借助种种形式,包括作为本文论题的阅报讲报活动,报刊不再仅以冠带绅佩者流为对象,而是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成为社  相似文献   

5.
段颖惠 《编辑之友》2017,(6):93-96,108
清末报刊在业务上有很大改进,创办刊发及编辑排印的报纸化,稿件编排和栏目内容的多样化,语言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大众化,体现出从书籍到报纸的真正转变.清末报刊业务的改进,不仅奠定了近代报业发展的基础,且方便了读者阅读,推动了报刊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清末报刊的发行与销售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阅报者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部分扩展到社会大众.相较于维新时期,民众对于报纸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同时,报刊对新思想、新知识的宣传提倡,很大程度上对清末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蒋建国 《新闻记者》2023,(7):89-100
后五四时期,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学生数量有着显著增长,官方对儿童阅报教育的推动,以及对中小学读报活动的推广,使报刊在学校的普及程度大为提高,学生成为报刊读者的重要群体。报刊作为“知识纸”、“思想纸”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重要影响,而时局的变动,使学生对报刊传媒更为关注,他们对时政新闻的阅读与感知,有着复杂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与思想历程,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8.
报刊广告史是传播史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近代报刊广告业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媒介技术、发行成本影响广告形态的变化,报刊经营理念和受众的阅读偏好制约了广告传播的空间,而报刊广告作为受众消费的历史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9.
莫凡 《中国出版》2023,(1):39-43
近代报刊的在地化过程,即是读者由阅报感知到逐步接受的过程。在由读书人向读报人的转变中,新式报刊为士人提供了新式知识的体验场域,改变了他们认知社会的方式,并在阅报活动中赋予了个人社会“在场”的身份与意义。阅报惯习的形成是读者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他们由阅报而展开的自我审视与社会反思,逐渐内化为个人志业与理想,加速了传统士人向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论文运用“报刊阅读史”视角,从微观叙事立场考察百年来在一定文化裹挟下共享着相似模式、又因个人所处时空环境和时代使命不同而呈现千姿万态的青年读者的报刊阅读审美变迁。在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论文分析高校学子面向报刊阅读的媒介接受、满足形态、实然困境与情怀本色,深入探究作为信息有生力量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在优化情报服务链、创设微阵地、借力趣缘群体、呵护纸媒等路径中使青年学子超越“个人空间”而进入到“公共空间”,通过价值引领,公共情怀、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涵育,助力其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1.
自1898年中国第一份女性报刊——《女学报》在上海正式创办以后,近代时期涌现出一批专门以研究女性问题为主、反映和指导女性生活的女性报刊,成为一些精英男性和知识女性传播新知、探讨问题、表达观点的媒介空间。女性报刊的出版与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又对彼时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学界在梳理和阐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时,不仅将女性报刊视为一种进入历史现场和找寻女性生活经验的绝佳媒介和重要途径,同时也将之视为发现和探寻女性解放之路的重要坐标。本文通过梳理学界关于近代女性报刊的研究成果,重新考量其在出版史上的地位,以期更为清晰地把握其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从中探求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淑利  裴雷 《兰台世界》2012,(36):34-35
清末阅报处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近代报业繁荣的结果,阅报处并非简单地将报纸陈列出来,供有需要者取阅,而是有着一套很规范的组织章程。本文从梳理直隶省阅报处自身发展历程入手,初步分析阅报处的活动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报刊津贴是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维度和有效进路。本文从报刊津贴现象的史实出发,勾勒近代湖南报刊伦理的图景,探究报刊津贴与媒介伦理的历史同构。研究发现,清末湖南报刊将津贴视为具有合理正当性的资金来源,折射出报刊独立意识的缺失;北洋政府时期报刊与军阀津贴贿买之间展开博弈,反映了报刊独立精神的萌芽;国民政府时期制度化的津贴对报刊形成深层制约,报刊对津贴表现出强烈依赖,凸显了报刊独立精神与依附行为的矛盾同构。  相似文献   

14.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15.
沈悦 《中国编辑》2021,(5):39-43
当前以5G技术赋能的智能传播,架构了社会空间语境的新框架.实体书店通过媒介建构拟态场景,使其在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中打造新阅读场景成为可能.媒介化背景下的实体书店,呈现场景转向、场景叠化、场景仪式、场景游戏等多模态空间建构,以实现用户向书友转化的媒介动力.实体书店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与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场景,将共同建...  相似文献   

16.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民信局、大清邮局、客邮等邮运机构和各类报刊代办处,以及贴近民众的传播途径——阅报处、讲报所等。通过多种渠道的传播,清末报刊的销量甚为可观,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变革及公共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国梅 《新闻大学》2022,(11):43-53+117-118
话语是充满修辞之物,身体修辞以身体符号的书写与身体形象的传播建构身体话语。1942年至1948年间,晋察冀画报社先后出版的红色图像报刊系列,通过同一化、陌生化、隐喻化以及差异化的身体修辞,塑造了“仁慈的胜利者”等身体形象,体现出不同于近代都市媒体中呈现的身体话语,形成了革命式身体话语。在此影响下的报刊身体话语对新中国的报刊身体文化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初,我调入台前县工商局从事机关通信员工作,每天收发报刊是我的一个主要“业务”。手里每天都“流通”大量的报刊,“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在分发报刊前总要先浏览阅读。伴随着那醉人心脾的墨香,阅报、赏报,关注报刊我意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19.
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是浙江新闻报刊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报人通过报刊活动进行维新传播和革命传播,成为浙江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光复革命的舆论先导,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报人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报人、报刊均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报人群体和报业发展所显示出的非职业性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余玉  吴琴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91-107+128
近代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在早期国人译报实践中萌芽,在国人自办报刊中历经“耳目”与“喉舌”之间的“统一——偏移——强化——统一”的循环过程,从而在近代报刊实践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嬗变轨迹。具体而言,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孕育于早期国人报刊实践,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辩证地提出报刊“耳目喉舌”论并逐渐向“喉舌”功能偏移,清末革命派报刊不断强化“喉舌”而轻“耳目”功能,民初随着新闻业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向,报刊“耳目”功能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向“耳目喉舌”功能回归。在报刊实践语境中辩证考察近代报刊“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关系,探寻其独特演进轨迹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畸轻畸重的现实表征,对当下新闻业有效发挥其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