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重镇之一。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历史档案进行深入挖掘。从毕业生视角回顾和梳理了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在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进步、推动科研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分析了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社会贡献对当今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是一本优秀的图书馆学断代史著作。任家乐博士从职业化的角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重视对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史的研究,正视“满铁”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问题,关注女性在图书馆职业化和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地位和趋势,是国内图书馆学界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不可多得的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专著。《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以丰富的史料和流畅的文字,完美展现了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突出成就和历史功绩,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是我国图书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思想具有古典特征、外来特征和中国化特征。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思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催生了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兴办,促进了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种种原因,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卢作孚先生的经济与教育思想的研究一直较为活跃,但有关他的图书馆学论述与实践的研究却是空白。纵观卢作孚先生一生的教育活动,图书馆在他倡导的新的集团生活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和兴办新式学校,创办期刊并立的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卢作孚先生创办了多种类型的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活动,取得了卓越成就。研究卢作孚先生的图书馆学论述与实践,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四川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3):112-118
中国近代师范院校开展的图书馆学教育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图书馆学教育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设立专门的图书馆学系科或专业,二是在其他专业中开设图书馆学课程。回顾中国近代师范院校的图书馆学教育史,钱亚新曾作出过重要贡献。钱亚新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各类师范院校中,不少师范院校的图书馆学课程都是由钱亚新首开。1942年钱亚新发表的《师范学院中的图书馆学》一文,对师范院校图书馆学课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该文不仅反映了钱亚新对于师范院校图书馆学教育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其在民国时期对于图书馆学教学研究的成就。通过研究近代师范院校图书馆学教育史及钱亚新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文章提出了三个观点可供当下借鉴:(1)教育职能始终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2)图书馆学教育要与社会互动;(3)教育史视角是研究民国图书馆史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正> 1986—1987年笔者有机会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学习一年,其间在堪培拉高等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中心选修了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系统管理、参考工具书、研究资源等四门课程,同时,有机会访问了蒙那时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墨尔本皇家工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新南威尔士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克伦加高等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与澳洲的同行们进行了各种讨论和交流,并对那里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民国时期、1950—1977年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阶段。文章探讨了这三个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与科学技术环境对图书馆学教育制度、教育规模、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学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和输出知识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认为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但社会环境制约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1950—1977年的社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1978年至今,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图书馆学教育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图书馆学教育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需要实现图书馆学教育社会依存性与自身独立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变”与“不变”的统一。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8.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1):112-120
函授教育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教育费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等种种优点。以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为据,兼及参考其他图书馆学函授学校教育情况,考察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办学史及教学各环节的相关内容。由于战争导致图书馆事业衰败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范凡 《图书馆》2011,(6):50-52
文章认为从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著作入手,能够考察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还原那个时期的真实面貌,并总结其学术传承与地位。在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中国的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著作等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讨论了这项研究对于建立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同人译作成就斐然,1929年至1937年达到繁荣时期.翻译作品多以图书馆学与海外汉学研究为主,毕业于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同人是图书馆学著作翻译的主体,向达、贺昌群、钱稻孙等同人将欧美和日本关于中西交通史的先进成果译介到中国,为国内学者研究西域史提供借鉴,时事评论、文学作品和科普文章在译作中占有一定比例.民国时期同人的译作呈现出内涵丰富和取向多元的特征,是国家图书馆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表5.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开始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儿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也取得了诸多成就。论文试从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产生发展的时代环境着手,探讨当时儿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简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我国现代重要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的创立背景,并探讨了其办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曹祖彬曾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和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负责过金陵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编写《金陵大学图书馆丛书子目备检》,但目前学界对其生平及学术贡献尚无专门研究。文章首先考察了其生平,之后从图书馆学教育、目录学、行业活动三个方面阐述其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学专业以社会教育为目标和旨趣。它专业分组、讲习结合、弹性开放的教学设计中蕴涵了面向、服务和改造社会的大教育情怀。它结合双轨制、学分制、实习制、选习制、驻讲制等多种教学管理模式,是战时教育的创新。它在教学中注重教、研、学、做合一,探索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在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图书馆事业推广及知识与基层社会互动等方面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以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李小缘、洪有丰等人为代表的图书馆学家努力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其在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本土化探索,培养了一批符合中国图馆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对我国当今处于低符中的图书馆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同当代知名图书馆学者刘迅先生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未来、国外图书馆学研究等方面郁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积极进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尤其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努力吸收国外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和图书馆实践经验,为我国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杨昭悊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图书馆学家,他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研究颇有心得,认为图书馆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阐释非常独到,是杨氏图书馆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杨昭悊图书馆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作为民国时期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图书馆服务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大功能.图书馆尽力丰富馆藏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和环境,发展图书馆学,在推广儿童阅读和城乡阅读中效果显著.民国时期,图书馆在推进民众阅读、开启民智等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是陈豪楚图书馆学研究最辉煌的时期。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统计、大学生自动阅读、新书介绍、图书展览会、参考工具书为其图书馆学研究主要内容。他的重德守纪、翻译借镜等思想是对民国图书馆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江苏是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1922年国立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相继在暑期学校开设图书馆学课程,由此拉开了江苏图书馆学教育的序幕。从1922到2022年,江苏图书馆学教育整整走过了一百年。梳理发展轨迹,可分为六个阶段。①萌芽期(1922—1926年):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多为图书馆工作实践。②成长期(1927—1949年):专业教育与培训教育共同发展,专业教育主要由金陵大学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完成,专业化、中国化程度以及图书馆学教育地位显著提升,中外图书馆学教育交流更加紧密。③转型期(1950—1965年):高等教育开始转型,函授教育以及政府机构主导、大型图书馆牵头或参与的短期培训教育逐渐成为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首要内容。④停滞期(1966—1971年):因历史原因,这一时期江苏图书馆学教育全面停滞。⑤恢复发展期(1972—1993年):1972年江苏图书馆学教育开始复苏,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中等教育、函授教育蓬勃发展,专业组织开设的各类培训班成为图书馆学在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图书馆学教育开始解放思想,情报学教育逐渐从图书馆学教育中萌芽并发展壮大,中西学术交流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⑥变革期(1994年至今):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本科教育日趋式微,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行业协会及各类图书馆主导的图书馆学在职培训依旧繁荣,图书馆学教育对于图书馆实践的关注越来越少,“去图书馆化”“泛信息化”倾向愈发明显,国际交流愈发紧密。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