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17日,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开幕。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发贺信。本届交流周以"开放创新"与"务实合作"为主题,力求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迄今为止,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人员已超过10万人,东盟国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08,(9):87-88
7月26日,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办,来自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的33所国外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4个机构以及国内多家高校参加了本次活动。“交流周”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高教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和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盟已在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但是CAFTA框架下的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还存在待拓宽、合作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现有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常设性合作机构存在缺失等问题。因此,深化CAFTA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的挑战,构建更为和谐的双边及多边关系,是中国-东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心相通"是增进合作交流的关键节点。作为"第四外交",教育不仅是中国-东盟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领域和载体,更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深化中国-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不仅只是繁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区域成功的需要,亦是推动中国-东盟稳定发展、互利共赢、搁置争端、共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需求,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人才的重要机制。回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双方的合作呈现出了"对等性"、"偏单向性"、"差异性"、"政府主导性"及"内部竞争性"等特点。为了切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需要造势与蓄能,打造高等教育"我的优势";着力挖掘教育输出与援助的"对口需求"等。  相似文献   

5.
2010年8月3日至8日,由外交部、教育部和省政府联合举办,由贵州大学承办的中国一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这是近年来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下在教育领域举办的最高级别、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会见东盟十国教育部长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6.
刘玉成 《广西教育》2013,(35):4-6,23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参与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应立足双边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积极确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取向,即以语言教学为平台,不断拓展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新内涵;以文化认同为教育合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和谐发展;以平衡知识要素为教育合作重心,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靖雯 《广西教育》2023,(24):16-20
本文梳理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并与云南、贵州两省的教育交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结合广西自身特点,提出完善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体系、充分挖掘教育交流合作平台的潜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教育合作交流融合的黏力、联合推动广西建设成为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强区等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交流合作的策略,助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8月3日,中国-东盟教育部长首届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本届交流周以“合作共赢、和谐共生”为主题,东盟各国驻华使节、教育专家学者和青少年学生代表等近300人参加开幕式。这是近年来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下在教育领域举办的最高级别、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东盟在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针对广西在此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和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区域文化特色和高职院校发展前景等多个层面论证了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可行性,提出广西高职教育在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机遇中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彦 《高教论坛》2012,(11):44-46,53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SWOT分析法认识和分析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不足,以期实现交流合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阿凤 《教育文化论坛》2009,1(1):117-117
8月6日下午,“中国-东盟教育行政官员研讨会”在贵阳花溪迎宾馆西内厅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高校的教育行政官员围绕“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的共同维护和信息提供”以及“《贵阳声明》与校际合作协议实施情况及未来合作建议”的主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特别是贵州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窗口,促进了贵州与东盟间教育资源双向流动,从而推动贵州教育乃至贵州整体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贵州的高校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多个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自从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交往不断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多领域的全面合作稳步推进。在国家层面的官方外交为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指明方向之后,民间外交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作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促进交往的规模最大的盛会,已逐渐摸索出一条服务我国"大外交战略"的教育外交之路,在深化双方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创造了教育外交的新品牌。认真分析"交流周"的教育外交经验,对推进我国民间外交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以来,五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东盟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东盟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高层论坛,又有学生文体活动,还有学术交流。五届"东盟周"期间,各承办和协办单位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大学校际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暨国际学生流动论坛、中国—东盟高校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广西教育》2013,(35):F0002-F0002
9月3日-4日,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在广西科技馆举行,内容丰富多彩,包括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巡礼、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职业院校学生技艺展演、职业教育装备展等,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市民前往观看。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而举办此类职教合作联展,对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职教交流、资源共享以及校际合作,无疑是  相似文献   

16.
《贵州教育》2016,(5):49
2月23日,中国-东盟中心(ACC)、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CAECW)第四次三方会议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刘宝利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加多特、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杨勇。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预期、方式及规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萍 《高教论坛》2008,(1):3-6,12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预期;其行为方式主要有单边、双边、多边及互认、互动、互控等;现行规则包括磋商、准入、争端和差异性规则。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需进一步加强目标机制、磋商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9月25日,贵州高校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教育官员交流座谈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在致辞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未来希望以建强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为抓手,积极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一环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除在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提出合作倡议外,也特别强调要深化和拓展美国与东盟在教育人文交流、科技创新和青年人才交流领域的合作。美国印太战略及诱拉东盟的举动,中长期会影响中国与东盟教育人文合作的空间。为此,中国须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深化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巩固已有合作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依托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优势,精准回应东盟的科技教育合作需求;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以“多边共赢”应对“双边对抗”。  相似文献   

20.
徐妍 《神州学人》2009,(9):17-18
交流周盛况 继去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功在贵阳举办,今年8月6日,来自东盟各国的27所高校和中国的43所高校,以及东盟秘书处、东盟大学网络、国际大体联学校体育发展委员会等机构的近300名代表重聚贵阳,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代表们围绕“深化中国·东盟务实性教育合作”的主题进行广泛探讨和磋商,进一步落实首届交流周《贵阳声明》达成的共识,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学生流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