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5):47-52
研究互联网用户的人格特质,特别是外向性这一与个体社交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维度,与用户的在线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网络作为社交平台的功能、特点与趋势。近年来不同的学者得到了外向性与在线社交行为之间的"富人更富"和"穷人变富"的正、负相关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符合正U型曲线的关系,即"社会增强"和"社会补偿"两个理论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但是,内向者的在线社交行为的"补偿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中情绪表达的手段,数字情绪应然而生。数字情绪指的是互联网媒介环境中利用不同形态的符号以再现和模仿人的情绪的一种数字化情感表达。在社交媒体时代,无论是私域的社交语境,还是公域的社会参与语境,数字情绪已经不可避免地浸入人们交流的多个场景。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数字情绪的形态、特征、运作机制以及传播与应用,指出数字情绪作为人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中的延伸,为人们的社交和公共参与提供了补偿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意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数字情绪的蔓延正在消解人独立的情感价值,在技术空间中挑战着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韩秀  张一潇 《新闻战线》2022,(10):95-98
由于传播者的目的不同,社交机器人在应用中既可以取得辟谣假新闻的正面效果,也可以传播、扩散负面虚假信息。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发展、融合,目前的应用型社交机器人主要分为平台内嵌型社交机器人与独立程序型社交机器人,它们均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编辑、聚合与分发等各个环节中。社交机器人相关媒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整个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市场份额甚至是新闻用户对新闻本身的认知逻辑,重塑新闻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5.
杜波  李白咏 《声屏世界》2014,(11):65-66
<正>一般来说,社交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型在线媒体,它基于互联网而生,通过给予用户巨大的参与空间和主动性,以撰写、分享、评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自我表达、传播信息、话题讨论等。现在的社交媒体,已不仅是新兴媒介形态的简单集合,与传统媒体一样,逐渐成为收集、整合和发布信息的平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社交媒体样态,如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百科、微博等。  相似文献   

6.
王永宏 《编辑之友》2016,(10):53-58
互联网的每一次技术更迭都给网络舆论生态带来明显变化.文章总结了当前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深度融合下的网络舆论场新特征,分析了移动化与社交化对舆论生态的冲击和挑战,并就改进相关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斯华 《传媒》2022,(8):23-25
从网络社交到社交网络,从信息融合到信息深度合成,网络社交媒体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社交场景结构视角,分析社交媒介发展对社交场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社交媒体社交机制与功能、信息深度合成服务以及用户及内容管理的智能化分析,多方面、多维度论述网络社交媒体对社交场景的影响,以期网络社交媒体在用智能赋能的同时,能够让智能更有价值观,使人们通过媒介进行的社会交往更安全、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的发达导致了传播渠道和人类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电视,至21世纪初期风行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媒介依存症"从自我满足的"电视人"发展为集体狂欢的"弹幕人",体现出人类的交往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参与、从零社交到弱社交、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共享、从个体满足到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新闻客户端作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式为构建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方法】文章以社交化转型的齐鲁壹点客户端为研究对象,在公共领域的理论支撑下,将公共领域概念的结构性要素作为基准,对齐鲁壹点客户端在网络时代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进一步探讨。【结果】媒介环境虽发生了变革,但公共领域的内在存在方式不会改变。【结论】最后指出公共领域视域下新闻客户端社交化转型对公民个体、媒体和政府三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使用在线社交工具求职的频率不断提高,尽管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但考虑到数字化的作用在线社交工具对大学生求职意愿是否产生新的影响,其内在作用机制与数字化的外在权变影响如何,现有研究却鲜有涉及。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基于数字经济成长期前后两阶段下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OLS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在线社交工具对求职意愿的影响,并揭示求职网络异质性的中介作用和数字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在线社交工具通过求职网络异质性对求职意愿产生了正向的间接影响,但直接影响并不显著;(2)数字化负向调节在线社交工具与求职网络异质性之间的正向关系;(3)数字化负向调节求职网络异质性对在线社交工具与求职意愿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求职意愿的研究,通过厘清在线社交工具的内在作用机制与数字化的权变影响增强了对求职网络的理论认识,为大学生合理利用在线社交工具、增强求职意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0,(5):80-90
本文将社交媒体视为媒介基础设施,以微信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开放与使用项目为经验个案,探索社交媒体研究的媒介物质性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语境中的社交媒体具有平台化与层叠化特征。一方面,微信经由API所进行的媒介物质性实践,实现自身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边界扩张,异质性主体(普通用户、第三方应用商、互联网巨头以及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等)围绕微信API的接入、使用以及竞争形成了一个层叠化的传播实践场域;另一方面,微信通过API接入标准的定义,结合行业规范与政策规制等方面形塑了结构化的平台关系生态。平台化的运作逻辑时常会与微信的媒介基础设施属性发生价值层面的冲突,当平台的边界扩张受阻或者遭遇竞争时,微信往往会以强化接入标准、纠错补漏以及商业协商等方式处理自身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认为,将平台与基础设施等概念引入国内的社交媒体研究,有助于拓宽或者转变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面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主流传播研究将社交媒体定义和理解为内容生产与关系建构的技术媒介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4.
黄睿彦  王越  王曼 《今传媒》2024,(1):109-112
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主要信息媒介,但是,社交平台存在的健康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面临一些质疑,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了社交平台中大众对宫颈癌的认知水平情况。综合研究发现,社交平台接触频率和信息卷入度与个体宫颈癌主观知识认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客观知识认知水平则无显著影响;社交平台接触频率与宫颈癌污名呈正相关,而信息卷入度与污名呈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相关部门要选择合适的媒介提高健康传播效果、提升内容质量纠正认知偏差、规范平台内容消弭疾病隐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大众对宫颈癌的认知和防治宣传工作,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健康传播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许加彪  梁少怡 《当代传播》2023,(3):103-105+112
随着中文播客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考察其“以声会友”的社交方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本文遵循媒介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法,结合深度访谈内容,试图阐释作为个体交流的中介——中文播客之于在线社交的价值与隐忧。研究发现,虽然中文播客提供的“声音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用户的疲惫感、孤独感与焦虑感,但“听播客”也会再造焦虑,如何调整是中文播客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阅读推广活动中,媒介选择与信息传播方式是保障推广效能的关键因素。当前,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用户基础广泛,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扩大宣传范围、提升用户服务质量的重要媒介。文章基于新时期阅读推广需求与社交媒介传播优势,深入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应用社交媒介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与困境,从推广定位、内容加工与渠道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介具体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互联网文明历经了基于网络互联的Web1.0资讯时代和基于社交的Web2.0互动时代后,迎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eb3.0网络融合时代。与此同时,相对于报纸、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介,电子邮件和网站作为新媒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社会的潮流,比新媒介还要"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但在社交网络重新整合的背景下,新新媒介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本文在审视媒介会造成的伤害之后,提出一些防治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19.
李一君 《今传媒》2014,(1):134-136
如今,社交已被视为传统媒介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媒介环境变迁下传统媒体的创新产物,社交电视(SocialTV)为电视媒体、乃至整个传统媒介群体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经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推进,脱离传统传播模式的电视将在以社交电视为典型的社交性、参与性、人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20.
如今,社交已被视为传统媒介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媒介环境变迁下传统媒体的创新产物,社交电视(Social TV)为电视媒体、乃至整个传统媒介群体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经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推进,脱离传统传播模式的电视将在以社交电视为典型的社交性、参与性、人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