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小学科学教学的减负高效,是当前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修订后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注重了科学概念的教学。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新方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出现部分教师叫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的现象,把科学概念的掌握,简单地理解为识记一些事实性的科学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重点逐渐从教师的经验教学向外围拓展,教学更注重以下几点:学生的生活想法、学习动机、学习研究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情感体验.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关键,作者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雷富平 《陕西教育》2010,(12):28-28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由以“自然知识”为核心的性质转为“科学教育”的性质.经历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过去强调了解科学事实和信息变为强调了解科学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从将科学探究作为过程来开展.变为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能力培养和概念的转变途径来开展……这显示了人类对科学本质的最新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学课堂场域中,以“制作生态瓶”活动为例,遵循学习的本质和规律等学习科学原理,以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学”为基础,以基于生物学科本质的“研”为落脚点,以重要概念为基本架构,平衡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通过互动交流与表达、基于项目和设计的科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不断统整知识主线,从知识性教学转向素养化培育。项目式教学作为核心概念的聚合器,能将多层次知识与事实性信息关联起来,为学生搭建起知识建构与情境迁移的桥梁。教师可以采取微情境入项、亲实践制项和评思学出项教学策略,发挥项目式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认知理解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教学过程离不开理解,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多将理解作为掌握知识的手段,理解体现的是工具价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注重学习中的理解,不是仅将理解作为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譬如,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教学重点的变化之一是:“不太强调在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事实性知识测验,而比较强调不断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1]评价重点的变化之一是:“不太强调科学知识,比较强调评价科学理解力”[1];内容重点的变化是:“不太强调了解科学事实和信息,更强调理解科学概念。”[1]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标准》则将理解…  相似文献   

7.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以往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方法是“讲透概念,再做练习”或“精讲多练”来建立对概念的理解,这导致学生概念运用能力较弱。而新课程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概念建构过程,以达到科学概念的建构的目的。因此,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其具体表现为:技术开始成为影响学习绩效的核心因素,传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学习过程模式发生着质性变革,学习系统正向具有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态化演进。随着学习系统的变革,作为学习系统重要因素的教师的功能及角色定位也将得到不同层面的重塑,体现在教师角色将从知识来源的“控制者”变为知识内容的“导向者”,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变为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从知识传递的“主导者”变为知识建构的“协同者”,从学习体系的“中心者”变为学习体系的“服务者”。教师角色重塑的要点是以理念更新为引领,建构与教育信息化2.0时代相适应的教师知识新体系,培育自由审美的教师伦理。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概念教学要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通过事实性知识和小概念的学习获得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揭示概念背后的生命观念。要通过概念形成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态度和习惯。要通过概念的运用尝试体验基于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社会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0.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促进理解的中学化学教学围绕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展开,把事实性知识当作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载体与工具,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小学科学课强调“以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确实把握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很多实验教学公开课中发现,教师出示的“友情提示”“温馨提示”或“实验操作步骤”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学生有时还没看清与领会就开展了实验活动。这是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所隐含“程序性知识”重要性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具体事实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些弊端。超越事实的科学课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科学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具体科学概念和概念性观念为核心,以具体事实性知识和主题为工具,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改进当前以具体事实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践的策略是:改进现有的课程设计与编排;在科学教育中关注科学史的内容;改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促进理解的中学化学教学围绕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展开,把事实性知识当作促进  相似文献   

14.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学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建构知识、形成求真的科学品质。新课程的实施,使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的关注点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探究活动”为主,“科学探究”成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并实践“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设计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祝钱 《化学教学》2020,(5):56-58,92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四层次——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及观念性知识的分类,以理清化学知识间的层次关系.以“酸的通性”教学为例,通过“呈现事实性知识→建构概念性知识→外显方法性知识→内化观念性知识”的教学主线,理顺化学知识的教学脉络.提出“联系知识——让认知建构自然发生,基于知识——让思维能力进阶跃升,内化知识——让化学观念深入人心”的策略反思,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概念是学生知识建构和观念形成的重要支点。以“稳定与变化”这一跨学科概念为例,从设计理念、内容表述和层级进阶三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相关科学课程文本进行对比,发现:美国倾向于从跨学科概念到学科领域的学习,我国侧重于从学科学习走向跨学科交融;美国的跨学科概念更为抽象,我国则紧扣物质与能量来讨论“稳定与变化”;美国明确将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并列作为进阶的主线,而我国将跨学科概念暗含于学科概念之中。基于优势互补,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恩·埃里克森建立的“知识的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以“大概念”组织单元的原理和机制。该模型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事实性知识,有“事实”和“主题”两个层级;第二层面是概括性知识,主要有“概念”和“概括性理解”两个层级。在教学中需依赖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去发现或获得某一概念,经由理解某一概念构成一种“概念性视角”,凭借“概念性视角”去处理相应主题的具体事实。在两个层面相互作用的认知探究过程中,建立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概念性理解”就是“由事实性实例支撑的真理”,可称为“概括性知识”。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地理教师利用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引发学生协同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概念性理解,并达成学习迁移。  相似文献   

19.
唐春 《时代教育》2007,(7Z):132-132,135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成人教育的改革中,教师应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地位和作用.1.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员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员“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者。当代科学信息量的急速增长不容许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事实性知识的获得上,而要放在使学员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获式上,放在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