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检查过程中常因诸多因素,出现灰色影像(即不清晰胶片影像),给CT正确诊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产生CT胶片灰色影像的主要环节作以浅析。 一、扫描环节:CT扫描是在计算机采集系统参与下完成的。由于较长时间的工作,计算机采集系统数据偏离正常,图像采集信息减弱,显示器此时影像呈深灰色。应既时  相似文献   

2.
窦口-鼻窦复合体(Ostiomeatedl Complex,OMC)是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在功能性内窥镜的广泛开展中,其手术并发症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副鼻窦炎性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的正确估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及磁共振成像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较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域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CT技术是医学影像中进步最快的部分之一。在CT发明至今3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革命性进步。第一次是1989年在传统CT的层面采集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技术,从而实现了螺旋扫描采集。第二次是1998年各公司推出多排螺旋CT,使得X线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周能同时获得多幅横断面原始图像,大在提高了CT的扫描速度。第三次是2000年推出的16排螺旋CT,至此实现了各向同性微体素采集,从而为各高质量的图像后处理及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显示奠定了基础。直至,64层CT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医疗图景,超快的图像获取速度及三维重建能力为医学影像学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本文剖析多层CT发展历程及其对医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从Hounsfied发明CT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CT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层螺旋CT(MDCT)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范围,将影像检查手段带人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阐述了CT成像技术的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可提供大体形态学影像,将其与CT灌注成像技术联用,产生功能影像[1-3]。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的平均达峰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对获得的参数进行图像重建和伪彩染色处理,得到BF、BV、MTT和PS图等,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它们反映的是生理功能的改变,形态和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预示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1 CT灌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CT灌注成像的理论依据是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central volume principle):BF=BV/MTT[4]。1980年Axel首先对利用注射对比剂后CT值的变化来测量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这一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Axel[5]认为增强CT所用的碘对比...  相似文献   

6.
为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CT扫描,以获取高质量CT扫描图像,有利于病情诊断、治疗。我们将整体护理理念运用于CT扫描过程中,使患者最佳状态接受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影 ,运用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的多层面的CT征象 ,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15例经病理及穿刺证实的肺部结节影均作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 ,先作肺部平扫 ,层厚间隔均为 10cm ,再作薄层扫描 ,扫描范围为病灶的高度 ,层厚间隔为 2cm ,螺距为 1 5 ,再作动态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 30s和 6 5s,对比剂用量 10 0ml,注射速度 2ml/s。结果 :15例病灶中 ,其中 10例为支气管肺癌 ,均见分叶征 ,其内密度均匀 ,8例见毛刺征 ,3例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充气征 ,增强后 2例见肺静脉包绕中断征 ,2例见支气管阻断征 ,所有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螺旋CT动态薄层扫描可获得病灶中心层面的多幅图象 ,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更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缘 ,内部结构 ,周边情况 ,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9例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观察肺动脉栓子累及的部位和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右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左肺动脉弓3例,右上肺动脉6例,右下肺动脉10例,左下肺动脉16例。其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动脉局限性密度增高、肺梗死灶。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快速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竞争国际化的今天,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也日益先进。原来的普通放射学检查设备已逐步更新换代,并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USG)、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放射学(IVR)、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扫描等影像检查技术,从而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医学科学———医学影像学。它不仅使放射学检查范围扩大,而且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放射学诊断技术,而且还必…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扫描是CT扫描成像技术中的突破性进展。与常规的轴向扫描方式不同,螺旋CT是在病人以匀速通过旋转的X线管球的扫描野时进行的,运动的X射线扫描产生的路径是扫描床运动速度的函数,扫描的路径形成一条螺旋线,采集的数据通常称作螺旋数据,其显著的优点是单次屏住呼吸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部位的扫描,且可以在任意想要的位置上重建图像,重建平面图像的数据利用180°和360°内插等算法从螺旋数据中获得。本文叙述螺旋CT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扫描原理及其新进展对医学技术人员理解螺旋CT也许会有一定的帮  相似文献   

11.
涂晴 《少年科学》2011,(7):42-42
这是个胎儿观察器,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名设计师的新作。它可不是医院里用来检查胎儿健康状况的医疗设备,而是给爸爸妈妈使用的。孕妇只需将其佩戴在腰腹,屏幕上就会显现出超声波扫描得到的胎儿影像,爸爸妈妈还可以轻松地将影像照片甚至视频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术前胸部CT检查对食管癌手术切除性评估的价值。通过对连续84例食管中上段癌术前CT检查及于术结果的比较,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食管癌瘤的部位及大小,CT所见癌瘤部位主动脉环形致密层的中断即为主动脉受侵的直接依据。但CT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下肺静脉及气管/支气管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吸氧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受检者161例(男111例,女50例;年龄49.6 ±6.9岁),术前服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65次/min.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研究组,78例)和无面罩吸氧组(对照组,83例).受检者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屏气扫描,后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扫描参数:16排探测器,准值宽度0.625mm,管球旋转速度0.5s/周,管电压120kV,75% R-R间期重建,数据经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两位心脏放射科医师以6级计分双盲评判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22).吸氧组扫描后血氧饱和度为(98.21±1.06)%较对照组的(95.87±2.50)%有所提高(P=0.000),扫描过程中两组心率的变化(P=0.484)及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P>1.1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药物控制心率条件下,不能证明面罩吸氧可以改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肾脏结核在CT、IVP两种影像中的表现与病理所见的关系,来揭示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在二种检查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以期达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目的.方法:搜集130例经病理证实为肾结核的病例,回顾性总结,对CT平扫及增强、IVP二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符合率93.0%,不能明确诊断7%,IVP诊断符合率36.6%,未能明确诊断63.4%.结论:CT能清楚显示整个肾脏的横断面图像,对肾实质及肾盂、肾盏的形态结构均显示清楚,且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对空洞及肾内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平片及肾盂造影.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以用于肾功能的判断、与肾盂旁囊肿、肾盂肿瘤的鉴别.所以肾结核的诊断,CT明显优于肾盂造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CT增强患者应用.方法 按临床护理路径制定符合襄阳区人民医院CT增强检查的路径表,对襄州区人民医院208名增强检查患者在检查中按照(CNP)进行护理.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减少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扫描准确性,减少患者射线辐射伤害,同时兼顾成本节约,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按路径表实施CT增强检查,让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同时提高了图像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尽的影像资料;每日合理的预约增强检查病人人数,可最大限度减少基层医院增强病人源不足造成的高压注射器和药品的浪费,从而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6.
CT与静脉肾盂造影在肾结核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肾脏结核在CT、IVP两种影像中的表现与病理所见的关系,来揭示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在二种检查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以期达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目的.方法:搜集130例经病理证实为肾结核的病例,回顾性总结,对CT平扫及增强、IVP二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符合率93.0%,不能明确诊断7%,IVP诊断符合率36.6%,未能明确诊断63.4%.结论:CT能清楚显示整个肾脏的横断面图像,对肾实质及肾盂、肾盏的形态结构均显示清楚,且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对空洞及肾内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平片及肾盂造影.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以用于肾功能的判断、与肾盂旁囊肿、肾盂肿瘤的鉴别.所以肾结核的诊断,CT明显优于肾盂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点.结果:平扫:圆形或类圆形,呈低、等或高密度,巨大血管瘤密度欠均匀,中央见裂隙状、星状更低密度区.增强:较大者动态双期或多期扫描呈典型"快进慢出"时间密度曲线.巨大者,除典型强化表现外,中央可见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无强化区.较小者强化形式呈多样化,但延迟期大部分有等密度填充.结论:血管瘤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者呈快进慢出的时间密度曲线,CT可确诊.不典型者,动脉及门脉期强化形式多样化,但其延迟扫描之等密度填充可提示诊断.极少数CT表现无特异性,需借助于临床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8.
颈部肿块性病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体征 ,病因复杂 ,病种较多 ,确诊有时较困难。为了了解其病因规律 ,给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常需行CT扫描检查。特将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同时行CT扫描的6 9例颈部肿块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加以分析 ,以探讨CT在诊断颈部肿块中的价值。1 材料及方法搜集 2 0 0 1.2~ 2 0 0 3.3月间资料较完整的门诊及住院病例 6 9例 ,均以颈部肿块来诊 ,所有病例均使用AsteionVR型全身CT扫描机行CT扫描 (其中 4 3例同时行平扫、增强CT扫描 )。2 结 果甲状腺肿块 33例、约占 4 7.8% ,肿瘤 2 2例、约占31.8% ,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区外伤骨折形态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鼻区外伤患者同时行X线鼻骨侧位摄片和鼻骨水平位横断面螺旋CT扫描,显示单纯性鼻骨骨折40例,占33.33%;粉碎性鼻骨骨折22例,占18.33%;鼻区复合型骨折58例,占48.33%.同时CT还显示了鼻周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结论:在鼻区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传统X线检查 只是简单初步的筛选方法,应将多排螺旋CT鼻区横断扫描作为必备的检查项目,两种检查方法互相补充对诊断鼻区骨折形态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多排螺旋CT扫描是确定鼻区骨折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CT扫描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所呈图像除正常组织及病变影像外,还可出现各种异常影像,这些异常影象均称伪影。伪影即影响组织结构的真实,又防得了诊断的准确性。为此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伪影的产生机制与消除伪影。对CT图像的正确分析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