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健康第一"思想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访问座谈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心理评价、社会评价、《体育与健康》理论和运动能力评价五个方面,评价方法应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进步度评价、达成度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健康第一”思想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访问座谈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心理评价、社会评价、《体育与健康》理论和运动能力评价五个方面,评价方法应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进步度评价、达成度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健康第一”思想和《纲要》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访问座谈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心理评价、社会评价、体育与健康理论和运动能力评价五个方面;评价方法应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进步度评价、达成度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健康第一"思想和《纲要》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访问座谈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心理评价、社会评价、体育与健康理论和运动能力评价五个方面;评价方法应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进步度评价、达成度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5.
贾小萱  梁春辉 《考试周刊》2009,(24):170-171
本文作者对立体化、网络化体育教学体系在高校排球课中的实施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立体化、网络化体育教学体系进行了实验与分析,认为立体化、网络化体育教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排球运动技能,以及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对比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州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评定体系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的一般运动能力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教学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评价成绩均成正分布态。说明新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一般运动能力和综合评价成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进行两个班级进行实验教学,结果表明发展性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能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认真体会动作要领和理论知识,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8.
袁芳 《鸡西大学学报》2006,6(5):21-22,24
结合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为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新的改革思路,旨在解决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和素质教育要求两者间的矛盾。并就新的时期体育教学要求的具体规定,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种合理、准确、全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模式,促进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性质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分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关系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认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内容,传承运动文化,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成为‘文化化’新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应确立逻辑起点,层次目标应具有可检审性和操作性;协调和平衡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需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体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但体育课程对健康功用范围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自我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评价体系的变革,学生自我评价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以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为指导,着重对学生自我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内容、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为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三维体育综合成绩评价新模型,利用粗糙集理论与模糊矩阵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层次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可较全面较客观地反应出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国外体育课程标准的设置及其对我国体育教学带来的启示。利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归纳分析。主要结论:国外体育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出体育与健康合一模式、体育与健康分设模式、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分设模式三种;国外体育课程的共性特征在于:健康与人的身心发展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重视运动习惯与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强调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提高运动技能,注重以学习领域划分课程和积极倡导户外运动。建议充分吸取其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体育新课程全国性顺利实施与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强化体育意识,掌握锻炼方法,养成运动习惯,形成终生体育”的思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素养、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课程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高雷 《考试周刊》2007,(2):114-1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全新的评价理念与之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要求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种类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李栋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2):83-87,92
就我国目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效果评价标准的构建进行理性思考,旨在构建“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对目前大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提供咨询;对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效果评价、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大中小学传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排球普修课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完善排球普修课考评体系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排球学习观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了排球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并对完善排球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学习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有效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体育选项课学习评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运动能力评价结合运动参与评价的学习评价新体系。旨在构建更为全面、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方法:现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方式、内容以及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结果: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强调区别对待,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从情感、态度、习惯以及合作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论:通过评价体系的变革,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王瑛  魏晓微 《考试周刊》2012,(20):110-111
作者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和评价学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相关因素的研究,揭示体育教学评价相关原理和方法的内在规律。同时在对众多专家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分析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内容、指标与权重,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实施作出具体分析,为完善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义宏 《中国教师》2009,(Z1):483-483
<正>体育课程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就是学习评价的改革。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新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定位为课程的中心目标,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五个领域来实现,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