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面临的创新不足、遭受冲击、供需背离、把控与引导力缺失等问题,进而提出创新话语体系、培训话语主体能力、优化传播渠道等途径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是通过对话语的调整与修饰,以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语言艺术方式。话语修辞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和有效性,在促进适切地达意传情、有力地说服教育、深度参与人的精神建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活动中,常会遇到诸如修辞幻象与话语失真、言难尽意与话语隔阂、修辞悖论与话语遮蔽等困境。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要以事实为底线,以理性为主导,以存其“真”;克服言意矛盾,消解语言冲突,以去其“隔”;坚持修辞明理,促进话语融合,以降其“蔽”。  相似文献   

3.
修辞情境是当代西方修辞学最为瞩目但却尚存争议的概念之一。著名修辞学家Bitzer认为有情境才会有话语的存在,修辞话语是应境而生的适切反应。修辞学者Vatz则强调情境是藉由话语建构,并批评Bitzer完全忽略了修辞者作用和话语的建构力量,从而产生话语伦理责任无法认定和修辞学科地位低下等重大问题。然而,这些质疑却是对Bitzer理论的误读,而且究其本质不过是对相关学术情境做出的适切话语反应。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往修辞评价总标准“题旨情境”说的不足,在分析人们对修辞认识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标准加以整合,分离出“话语目的”,把它作为和“语境”相对的上位范畴进行考察。认为“合目的性”是修辞的根本要求,一切的修辞现象都是围绕“话语目的”展开的,“合目的性”理应成为修辞评价的总标准。  相似文献   

5.
人类绝大多数和社会活动是由言语一塌糊涂控制,控效是话语修辞的实质,从控制论的角度去观察,话语信息的控效方式可从不同角度划分;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正反馈控制和负反馈控制;顺向反馈控制与逆向反馈控制;前反馈控制与后反馈控制等,话语修辞控效行为的实施,必须遵行及时适度性原则和协调优化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批评转喻分析是修辞批评与转喻相结合而成的一种语篇研究范式,旨在通过对转喻的批评语篇分析揭示转喻选择背后潜藏的话语涵义以及预设的修辞情境。在转喻描写过程中,修辞语境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批评转喻密不可分。研究基于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语篇中的批评转喻进行分析,结合批评修辞情境和预设语境,识别、解释与评价语篇中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聚焦通俗化问题,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思想浅显化、深刻的道理浅易化,需要借助话语的力量。“话”作为“化”的中介和桥梁,对于话语的艺术性运用即修辞。修辞作为一种“演说”的艺术、“美言”的艺术、“表情达意”的艺术,旨在提升话语的表达效果。修辞话语作为修辞策略和方法使用的产物,具有理论表述功能、情感调控功能、行为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育过程中创设、运用修辞话语,期冀在“怎么说”的问题上丰富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增强话语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以及鼓动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隐喻,水舟话语通常出现在臣子或知识分子对统治者的劝谏情境中。水舟论以民心传播为底层逻辑,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代表论述,其本质是基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政府统治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共同认知,而形成的对民心观念及民意争夺传播机制的高度概括。水与舟的关系,透露着民本思想和王权主义的不解渊源,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各方借用民意而展开的权力博弈,表征为圣贤治世的政治想象和天道民心的政治叙事框架。水舟论所彰显的政治传播逻辑增强了华夏文明的韧性,但同时也使中国社会不免坠入王朝更迭、文明止步的陷阱。一定程度上,水舟论可被视为中国政治传播的根隐喻。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中辩士苏秦的说辞是先秦言辨修辞的成功代表;苏秦说辞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辞格,或为增强生动形象性,或为增强气场,或为表示确定不移的说服意愿;正是这些富有艺术魅力的修辞格有效提升了他的语言魅力,助他表达政治主张和实现政治抱负;其辞格修辞术对当今智囊人物的话语锤炼也有正面影响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逻辑起点。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意识哲学反思,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出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必须要把握问题逻辑的主线,从而有效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问题逻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教材的话语体系有效地衔接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更加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学科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受话心理包括积极的受话心理和消极的受话心理。积极的受话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消极的受话心理则妨碍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阻力。本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受话心理的特点,以及积极的受话心理和消极的受话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研究了话语修辞技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修辞是一种载意、求效的话语手段或艺术,修辞语境则依赖特定时空、事件、主体或其他背景实现对语言交际活动的理想效果的追求。法律修辞在功能上表现出社会功利价值趋势,这些目的的特性引导司法话语中法律修辞运用的情境性走向,本质上表征为一种论辩方式,力图实现法庭情境中对听众的说服,内在地包含了论辩进程中受到诉讼要求的约束,强烈的策略性和目的指向。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陷入话语困境。众所周知,习近平讲话善引经典、善用民语、善讲故事和善用修辞,独特的话语艺术风格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一篇成功的修辞文本建构过程是充分利用修辞策略隐藏修辞动机并最大化修辞效果的过程。奥巴马连任演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因势利导地投射了修辞情境下最完美的修辞人格,很好地取得了动机与力量的平衡,并因此寻求到修辞受众的"认同"。文章比对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修辞思想与肯尼思伯克新修辞思想中的话语"同一"修辞观,分析奥巴马2012年连任总统胜选演讲文本的修辞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5.
电视公开辩论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传播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话语来实现其说服性功能。亚里斯多德把修辞划分为三类,其中就包括以说服为核心的商讨辩论的修辞。通过分析作为实证案例的2000年美国大选中戈尔与小布什的三场电视公开辩论,我们具体探讨两位修选人如何通过情绪法来进行说服,从而达到政治传播的目的,并重点分析了三组对立的情绪及其作为修辞说服手段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害关系,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者可能会通过修辞策略,有意影响受众对某一事件的解读,实现其预期的修辞效果。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元理论致力于话语与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源自该理论的修辞批评方法,结合话语案例分析,说明了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流中交流者话语进行分析,从而看清其所要推进的利益、到达的目的,以提高中国受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批判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场修辞运动包括话语所蕴含的幻象主题,社会群体的幻象链联以及话语所产生的修辞幻象。修辞幻象一旦形成,就会改变某一社会群体中人们的情感和态度,驱使他们采取某种行动。泛北部湾旅游形象塑造也是一场修辞运动,需要把旅游幻象主题寓于一定的话语材料之中,通过多种链联渠道,形成旅游修辞幻象,使受众群体产生旅游动机和旅游欲望。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弱化,"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和流动性、语言的简明化和通俗化,以及群体庞大和参与度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威性受到削弱、话语控制力受到挑战、话语沟通力受到阻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应充分利用"微时代"信息技术和话语优势,理性运用"微媒体"和"微工具",建立平等互信的主客体关系,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9.
话语权与话语力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张力结构,把握话语权与提升话语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双重逻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话语建设要在把握话语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话语力。作为话语在运行过程中生成的影响人和社会的力量表征,话语力包含理论解释力、议题吸引力、表达说服力、传播辐射力等四个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话语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劲动能。提升话语力,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坚持理论创新,提升话语解释力;强化议题设置,提升话语吸引力;调适话语表达,提升话语说服力;优化话语传播,提升话语辐射力。  相似文献   

20.
《红高粱》是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其非宏大、非高调叙事,引导了关于战争的另类想象。对强悍生命的修辞书写,召唤着民族的刚健之魂,并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尚“力”传统。莫言的时间修辞改写了战争叙事流程。作家在战争现实之外,重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审美现场,也重建了战争修辞话语的审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