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原现象,本来是指人们学习某种技能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停滞现象,在很多青年教师身上也有这种表现: 他们刚踏上教学岗位的三五年,教学上进步显著,但以后就止步不前了,形成了教学上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青年教师经三五年的教学实践,逐步熟悉了教学环境,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教材内容,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矫枉”岂能“过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矫枉过正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本行,需不断探索 有些教师进入管理岗位后,就出现了疏远教学业务的现象.对此现象,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死活之谓,本是生物世界的两种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取其比喻义,广泛使用这两个字眼,有过很多议论。论及教学,常常使人想到中国旧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所走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路。死记硬背,死搬硬套,死知识,死功夫……这些带“死”的术语也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些教学现象。“死”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的珠心算教学构成了教学中的特有现象,口算、笔算和珠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者之间又相互分工,互相配合,形成了教学世界的“三权分立”现象。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误区现象一:喧宾夺主——重“创新”,轻基础。如《麻雀》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学生浏览了一遍…  相似文献   

7.
李军 《江苏教育》2008,(12):47-48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笔者在大量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教师循规蹈矩,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一步一步往下走,以为这样便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现象是整个教学过程几乎很少用到课本,课本被教师自己组织的教学案例和内容所代替,书中的习题被教师的作业纸所代替,课本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这样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8.
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写字教学被忽视之后出现的一些现象,现象的产生并非一两日形成,有诸多的原因。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写字教学从日常课堂抓起,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时是否有主动运输现象,教学中存在"争议",而要辨明"争议"搞清是非,是高中学生力所不能及的事,为"主动运输"的教学带来了困扰。"分析现象‘悬置’问题"的教学思路,并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理解"主动运输"这一生物学规律,且使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和解释一些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话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有效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很多地区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伪对话"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本文主要探讨当前语文课堂当中产生的伪对话现象及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应对"伪对话"现象的方法。一、语文课堂"伪对话"现象及原因分析所谓的"伪对话"实际上指的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那种貌似是师生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生硬不自然的现象广泛存在,落实"三个理解"是提升"教学自然"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数学教学中重要且教学生硬现象的多发环节,提出对策:理解内容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渗透系统思维上好起始课;用归纳式进行概念教学;"做到更要想到"的性质探究教学;追求解法自然生成的解题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的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也发现,在当前的政治教材及许多教师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碎片化"现象。什么是"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本文所说的碎片化是指教材情景编写与教学过程零散的"碎片化"现象,过于碎片化的教学情景与教学过程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对教学是不利的。基于此,笔者主张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计、过程推演及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硕果累累。但是,许多一线教师仍然觉得识字教学常常令人头痛。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识字教学过于注重表面操作方法的探讨和运用,忽视了对识字教学科学性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出现了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将古诗词教得不像古诗词的两种现象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应试教育的功利心理、新诗旧诗的界定不明、古诗词格律的常识匮乏等三种成因,最后提出了进行矫正的几大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针对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现象,分析了产生此现象的几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旨在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人文美。  相似文献   

16.
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常见的两种文字现象。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章中,就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为什么古代汉语中会出现这些文字现象,如何区别这两种现象,这是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现象,生成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施生成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无效生成或无引领的生成等现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生成”走向“有效”呢?下面以“方程的意义”为例,谈谈在教学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意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都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却看到这样两种现象:现象之一——满堂问。其表现是学生在课堂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出了许多问  相似文献   

19.
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的词语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词语教学淡化、弱化、僵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陶行知的说法,它“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论述,但对其中的“做”,专论不多。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核心是“做”,只有“把‘做’字彻底的说明一番,然后其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