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谜语诗揽胜     
传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有一天与黄庭坚、秦少游结伴去游西湖。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装不知,笑着问黄庭坚。黄庭坚明白苏轼的意思,于是随口说道:“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  相似文献   

2.
在素有中国"谜语之乡"美誉的"青林寺",谜语这一传统的口头语被大规模创造性地转换成了文字形式并以多部专著记录下来,在众多谜语样式中,"字谜"历来以其独特的谜语构造方式、优秀的谜语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本文立足于结合"六书",从构字方式和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青林寺谜语中的"字谜"进行考察,在论述过程中,所用例证均来自覃兴龙《青林寺谜语新选》。  相似文献   

3.
<正>一、编谜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谜语能使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如"茶"字,下边是"朩",小学生很容易写成"木"。在教这个字时,我就编了"一个小人,躲在草里"的谜语让学生猜,加深了学生对"茶"字的印象。又如,认识"燕"字时,我又编了:"一只鸟,飞到北门口,生了四个蛋"的谜语。  相似文献   

4.
谜语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给谜语下过的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所谓谜,就是用回环变化的词句,来使人捉摸不透,以起到"谲譬以指示"的作用。人们之如此愿"昏迷",还在于谜语具有使人"乐在迷雾中"的艺术魅力,而这种艺术魅力,又是与修辞有关的。曾有"修辞手段是源于谜语"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恰当不论,仅就它指出了谜语和修辞的鱼水关系这一点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谜语可  相似文献   

5.
<正>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然而,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识字教学中的几个方法:一、谜语口诀识字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能根据每个汉字的特点,运用编谜语、口诀等方式识记生字。自主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激活,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如学习"画"字,学生编出了谜语"一位姓田的小朋友去做船";学习"春"字时,编出了谜语"三人看日落"……猜谜语引进识字课堂,学生不仅生  相似文献   

6.
灯谜只有我国有,谜语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两者区别主要在:一、形式上不同。"灯谜"是以谜条的形式写在纸条上供人猜射的。而"谜语"则是通过口语形式传诵出来供人猜射的。如谜底同为"花生",灯谜则是"木兰之子"(意为花木兰生的);谜语则是"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二、猜的方法不同。"灯谜"是  相似文献   

7.
电视里经常播出猜谜活动,总听到主持人说:"下面,我请大家猜一个灯谜。"但他说出来的,却不是灯谜;有时,连谜语也不是,只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目。"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谜语,包括灯谜在内,甚至包括隐语。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  相似文献   

8.
世间的谜语真是"谜"一样地吸引人,它使你甘心情愿地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略略数语常常涉及天文地理、文史常识,不同国家的谜语都喜欢在文词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毕生读苏轼、谈苏轼、评苏轼。他与文化界名流会见,时时谈论苏轼;他巡视大江南北,劝说基层干部读苏轼;他将苏轼诗词印成文件,在党的会议上散发,让大家研究讨论;他闲时吟诵、书写苏轼诗词,作为工作之余的"休息脑筋"。  相似文献   

10.
正谜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其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由于谜语形式多样,猜一物,打一字,趣味性十足,同样也受小学生的喜欢。那么怎样才能使谜语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呢?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高效的语文课,开始是否精彩,能不能一上来就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显  相似文献   

11.
<正>在色彩缤纷的诗歌百花园里有一枝奇葩——谜语诗,它是诗歌和谜语联姻的结晶,既有诗歌的特征,音韵和谐,韵味无穷;又具备谜语的情趣,启人心智,妙趣横生。北宋王安石是一位制谜能手。有年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谜语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个诗谜异曲同工,谜底皆是手中拿着的"扇子"。王安石又出一首字谜诗:"画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喜欢谜语,尤其喜欢制作谜语让大家猜。他曾出谜面"慢慢走",打一人名,答案是"徐向前",令人叫绝!包罗万象的毛泽东诗词,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强的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4.
<正>一、巧用谜语,激发兴趣初中学生对谜语仍有较浓厚的兴趣,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地图》时,采用谜语导入。如一则:"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二则:"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在何处?"三则:"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5.
王业 《学子》2014,(8):72
正一、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识字,激发识字的动力。1.猜谜语和编谜语识字法。"谜语"以其幽默风趣、朗朗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主题 1.谜语故事,激趣引入主题.  相似文献   

17.
苏轼散文有一个鲜明的审美特色,这就是"以气御文"。其审美蕴涵极其丰富多元,不拘常式,形象生动。产生和形成苏轼这种审美方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然主要是中国传统"气论"文化影响,特定时代文学风气转型,苏轼儒、释、道三者皆通独特知识结构,以及他旷放秉性、气质,等等。此外,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还对今日人们仍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上的都是苏轼的《定风波》。两位老师都能紧扣词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或者句子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比如抓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解读出苏轼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通过"莫听""吟啸""徐行"等动作描写,解读出苏轼遇雨时的安之若素、悠闲自在;通过"山头斜照却相迎",解读出苏轼"微冷"之时刚好迎来夕阳照耀油然而生的温暖、欣慰。最后老师还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知识,以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联系  相似文献   

19.
陈芳 《地理教育》2011,(3):41-45
一、选择题 谜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它的脍炙人口与发人深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读谜语"东边点窝瓜,牵藤到西家.花开人吵闹,花落人归家."回答1~2题.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朋友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且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