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某些国家的学者和官员所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说,颠倒了人权主权关系中主权的基础地位;违背了公认的国际法中最根本的原则——国家主权原则;颠倒了国家和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他们妄图以人权的国际保护来否定人权的国内管辖,把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的主权行为合法化。  相似文献   

2.
人权进入国际法领域是时代的进步。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人权是国际法的根本宗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权高于主权”缺乏国际法依据,是对主权与人权关系的歪曲,是违反国际法原则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法律,本制下,人权既是国内法调整的对象也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调整领域。基于国际社会的主权性和人权问题的敏感性,在现代国际法上,人权与主权冲突不断,主要体现在国际法若干基本原则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改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人权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律体制下,人权既是国内法调整的对象也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调整领域。基于国际 社会的主权性和人权问题的敏感性,在现代国际法上,人权与主权冲突不断,主要体现在国际法若干基本原则 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改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人权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权与人权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结合的。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的原则和基础。人权原则只能从属于主权原则,而决不能高于或违背主权原则。只有主权原则受到充分的尊重,人权的实现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国际法与国际人权实践的角度来说,主权高于人权,维护主权是实现人权的保障,没有国家主权,个人人权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国际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自己的战略意图出发提出诸如“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主张,并在国际社会广泛推行。这些观点成为某些国家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与霸权的理论依据。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强调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主张尊重主权、促进人权、反对霸权,并在国际人权实践中加以实施。  一、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国际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的关系在国际法上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凸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问题已经超出国界成为国际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探索正确对待人权与主权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决权同人权一样,已成为国际法中公认的原则,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克里米亚入俄"事件中克里米亚地方机构在缺乏国际法规定的可以适用民族自决权的条件下,未经主权国乌克兰的同意,举行住民公投,利用民族自决权挑战主权原则,有损害已经实现民族平等权和自决权的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统一之嫌。  相似文献   

9.
引渡作为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国家间开展司法协作,打击跨国犯罪有重大意义。本就引渡的概念、引渡的规则、引渡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引渡现状等作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中某些国家以"人道主义灾难"为理由对其它国家进行干涉的事件屡有发生.人道主义干涉至少牵涉到国际法中的两个有争议的范畴,即: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的国内法保护和国际法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组关系的分析和探讨,大致说来,人道主义干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仍须遵循必要的原则和接受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学者不断提出“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论调,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干涉别国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主权独立和平等的社会,任何国家都不得借口尊重和保护人权,侵犯他国主权和干涉他国的内政。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权保护和国家主权原则之间的关系,坚决抵制西方学者的错误观点,反对西方国家的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法引渡制度有了重要发展。坚持条约前置原则的国家,也允许依据互惠原则开展引渡。双重犯罪原则出现例外规定,死刑不引渡成为基本原则,政治犯罪不引渡范围被限制。面对引渡规则的变化,我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权与主权     
人权与主权是国际法的两个范畴。近年来,随着人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看法的问题,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亦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诸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主权及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首先是由16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布丹在他的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的。他认为,主权是“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权力”,是一国的最高权力,不受国家的法律约束,从而为主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主权的学说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王沪宁同志的归纳,有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论,洛克的议会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黑格尔的国家人格君主主权论,奥斯丁的功利主义主权论等。随后,主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属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法学界出现了一股抛弃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利的潮流。他们主张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这股湖流席卷了整个西方并且影响至今,各种主张废除国家主权的学说层出不穷。有人断言:“陈腐的主权国家就显出了真形——无非是世界循环系统中妨碍血液流通的一个残存的疙瘩罢了。”有人宣称:“历史正在使国家主权这个词儿逐渐丧失意义”。他们统统把国家主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其实质在于妄图使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合法化,是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它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思维指导其行动,鼓吹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比维护国家主权重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是对国际法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因而冲击着当今国际法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主权的基础,主权是人权的集中和保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不允许一国侵害别国的主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借以实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手段;美国对内坚持“主权高于人权”,对外坚持“人权高于主权”,背离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成了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下,践踏《联合国宪章》确认的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频繁地动用战争手段推行其价值观,对一些主权国家进行干涉,严重地威胁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主权的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国家的主权便不可能实现人民的基本人权。为了深刻认识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有必要对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作一历史的分析。最早提出“国家主权”概念的是法国的自然法学家让·博丹。他把主权界定为“国家内绝…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理论颇多,这些理论虽有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主权至上原则的冲击和弱化。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只有国际法真正建立在国际社会成员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发挥其平衡人权与主权关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或引渡或起诉是国际司法合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合理限制。被请求国在行使起诉与引渡这一重叠管辖权时存在选择性的先后顺序。是否予以起诉本身对于被请求国来说是一项酌情自决的权利而非强制性义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普遍管辖权之间有竞合但并非等值关系。我国在适用该原则时,过多强调了引渡的政治性质,混淆了引渡的审查职能而非审判职能,建议改由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是否予以引渡的审查职能。  相似文献   

19.
《引渡法》是我国引渡制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引渡单行法律,体现了我国引渡法制化、规范化趋势.目前,我国签署的双边引渡条约数量较少,同西方国家的引渡合作并不顺利.为适应国际引渡制度的发展,需要对我国引渡法的原则和程序各方面进行修正,并从人权保障角度完善引渡制度.  相似文献   

20.
宁子昂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7):112-112,F0003
自国家主权学说诞生之日起,国家主权就成为国际法的核心指向。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借人权的幌子恣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动用武力。作为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人权法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国际主权的前提下,实现对于人权的维护和发展,否则国际人权法就将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