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要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互动,必须深入剖析德治-法治互动的机理,本文通过分析德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优势及局限,指出两者内在的特性是法治与德治互动的逻辑前提。提出,德治促进法治的进化,法治对于德治起保障导向作用;德治和法治互动的目的是建设贯穿着道德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推进和促动,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存在着融合、疏离、互补、互动的关系。现代社会倡导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着在实施德治方略与法治方略的时候陷入误区的问题,使得德治与法治产生冲突,正确地认识这些冲突有利于使社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治和德治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定义 ,法治必是良法之治。在这个意义上 ,法治即德治。但我们却往往在不同于“法治”的意义上使用“德治”一词 ,这就引出了如何确定它们的边界问题。当前理论争论和道德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都与两者的边界不清有关。法治和德治的边界体现为三个方面 :法治和德治都是人治 ,但法治是众人之治 ,德治则是精英之治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方略 ,但法治是程序之治 ,德治是人情之治 ;法治和德治既治民又治官 ,但法治重在治官 ,德治重在治民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之间既有相互区别又有相互联系。道德主要靠自律,法律则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即他律;道德所作用的范围和调节的对象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法律所调节的只是人们的某些特定行为;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往往高于法律,道德和法律均起源于风俗习惯;法律中包含有道德的规范,道德规范中又有法律内容。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每一方都必须将另一方有机地看作其本来的协同者而构成统一的秩序。以德治国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超越,而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有力辅佐,同时依法治国又是以德治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内容、结构及其发展轨迹上各有其特点,其差异的哲学基础在于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同;西方为以“民法”为主体的私法精神和法治精神,东方(中国)为以“刑法”为主体的公法精神以有治国方略上“德主刑辅”的人治与德治结合的精神。东西方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应为“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保持法律文化先进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理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可以说,儒家与法家互补,“德治”与“法治”兼重是一个基本传统。对之予以科学清理分析,能使今人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的确立 ,法律成为社会生活中衡量事物的重要标准。但是当前出现的“泛法律主义”思潮却影响着社会的正常发展。青年是最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 ,对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克服“泛法律主义”思潮的倾向 ,以避免“泛法律主义”思潮下大学生的道德失缺  相似文献   

9.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以来,国内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及其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2015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全国理论研讨会的与会学者们聚焦于法治与德治二者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德治中心主义与西方法治中心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至善-共同善-基本善三重维度下的法治价值坐标系、基于多维视角避免单边主义的法治建设以及于具体实践中寻找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点等重要理论问题;从微观角度结合具体实践,探究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医学文化中的德法关系等具体问题;从历史高度评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与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资源及其对基层治理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从现实角度探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道德文化建设以及制度伦理建设与德治法治建设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出发,分析了我国体育目前的法治和德治状况,强调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加强体育竞赛管理,达到“依法治体,以德治体”,促使我国体育竞赛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德兼治以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和基础 ,又因为两者区分开来的独特品质而成为必须。“法德共行”、综合为治的法律传统也为我国实行法德兼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源。因此 ,在现代中国社会 ,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体育事业和体育法治建设上所取得的发展与成绩的基础上,展示了70年中国特色体育法治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认为:在体育法治理念上,经历了从"体育法制"走向"体育法治"的过程;在体育法治任务上,始终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为中心;在体育法治功能上,实现了从政治功能为主向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功能的拓展;在体育法治价值上,坚定了"体育人权"与"体育权利"的价值追求。展望未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体的新时代,我国体育法治建设需实现"依法治体"与"以德治体"的有机结合,确立和保障群众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推动,建构体育权利体系和权利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发展史和国家的治理结构层面讲,法治是民主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较高阶段。就一般规律而言,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民主制、人治、党治、法治几个阶段,最终应走向理想的民治社会。原始民主制和民治不属于国家治理结构范畴,它们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体人民参与决策,是最理想的民主形式,原始民主制是一种小范围、低水平、简单落后的民主形式,民治则是一种大范围、高水平的先进民主形式。在国家治理结构层面,人治、党治和法治的决策主体和内容都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民主。  相似文献   

14.
当前体育法治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制约了体育的法治化水平。具体来讲,其文化困境主要体现为体育法治的认同度有待提升、体育精神未充分彰显、体育法治面临实效性危机,以及体育法治中人本主义有待建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法治自身规范体系存在缺陷,体育司法和执法不力影响法治认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法治精神与体育精神尚未有效契合。有必要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加大体育司法和执法力度,净化与发展体育文化,扩大公民有效参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培育充分体现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与人本价值的体育法治文化,促进我国体育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体育的特征和内容入手,立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建设这一现实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制度保障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认为我国的体育道德其内容应包括体育的基础性道德、主体性道德及主导性道德.而在体育道德的制度保障中要注意遵循指导原则和务实原则.体育道德保障的措施包括:大力开展体育道德教育;加强体育道德的制度和法规建设;建立体育道德激励机制;健全体育道德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是法治之基石,它在西方法治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得以确立和固化;而中国百年法治之路之所以步履蹒跚,就是因为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信仰;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固化民众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7.
法治资源问题的探讨,必然需要以人作为评价主体进行价值判断,由是形成法的价值位阶的争论。价值位阶的讨论旨在权衡各种价值之高低,进而作取舍。此过程中,一些分配理念被触及,由此产生公平与效率何者优先的争论。以此两对价值的冲突大略可窥知法治资源的取舍用殊,从而得法治资源体用之真意,破斥法治本土资源论者的诡辩。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法治思想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兼采西方近现代法治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目前稳定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