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与人生——在南京市民学堂的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今天的话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关系到每一个城市的文化。无论哪一类人,都离不开“阅读”。为什么?因为“阅读”是使人生走向光明前途,使我们的人生插上理想翅膀的重要工具。如果离开了“阅读”,我就没有缘分与大家面对面;如果离开了“阅读”,我个人也不可能从江苏太仓的家乡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读书,又从北京大学到南京大学来教书,也不可能作为讲座“专家”来给大家讲“阅读”。接下来,我将与各位交流我多年来有关“阅读与人生”的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6,(9):32-32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近日报道:“200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九类十大流行语”发布,其中综合类主流报纸的十大流行语是:自主创新、“十一五”规划、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丛飞、消费税、青藏铁路、德国世界杯、双核。  相似文献   

3.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4.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5.
三十多年前,我下乡到农村当了几年“插队知青”,虽然此前对城乡差别也有所了解,但到农村后,亲见那种差别的巨大还是使我深深震惊。几年的乡村生活,使我对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和吃“农业粮”的“农村人”那种“天生的”身份差别更有直观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罗西 《出版参考》2007,(3):32-32
在九寨沟通往成都的车上.我第一次看到春天下雪.事实上也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作为南方人,我们都欢呼起来,正如在九寨沟看到那么蓝的水一样.心情是绝对的明亮.我从未有过如此洁净而悠远的心灵天空.就在这时.车停下来了.有一对藏族姐妹上了我们的车。经问.才知道她们是用歌声换“车票”来搭便车的,这倒也新鲜。于是,我们开始与双姐妹拉起了家常.她们说从家里出发,“才”走了5个小时.就拦到了我们的车.她们感到非常幸运.她们口中的“才”字.令我感慨.  相似文献   

8.
我与档案     
档案是很美的,但要搞好却很难.我与档案,坎坎坷坷.一路走了三段,先为初识.次多应用.后是主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学生时初识档案。1965年14岁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前,“革”了.我在学校的“资料组”管档案资料收集、宣传材料编印。那时只知道有“档案”这件事。  相似文献   

9.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10.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12.
到2005年2月1日,《嘉兴日报》创刊以来的第一档以新闻舆论监督为主的栏目——“记者直线”3岁零一个月。3年多来,“记者直线”全体工作人员始终秉持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认真处理每一个来电、每一封来信、每一次来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敢于并善于进行舆论监督,成为读者和领导双满意的栏目。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爱心歌手丛飞去世,许多媒体都刊发了消息。这些报道介绍丛飞身份背景时,大多用了“著名歌手”的说法,但《中国青年报》用的却是“小有名气的歌手”。两相比较,应当说《中国青年报》的提法更准确,更实事求是。丛飞“感动中国”,主要是因为他多年来投身慈善活动,在自己生活艰难甚至身患恶疾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不懈。而作为歌手,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很有限了,给丛飞加上“著名歌手”的头衔,并不能让他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再添光彩,反而有溢美之嫌。  相似文献   

14.
近来,不论是中央大报还是省市党报都为改进报道风格、贯彻“三贴近”做了不少尝试。经济日报于2003年初率先推出了面目一新、灵活多样的“每周导刊”,在中央新闻单位新闻改革风潮中脱颖而出。每周五的这份由“探析”、“话题”、“财富”、“新知”4个版组成的导刊,是经济日报适应新形势改版的一种尝试,无论视角、写法、还是版式,都较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编辑精心,版式活泼,图片精彩,与读者互动性强,已经成为了经济日报的“名牌”之一。  相似文献   

15.
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张照片是我和家人逛庙会时拍的。看到精巧别致的泥娃.“买两个。”我忙说。“这孩子,要说请。”奶奶忙打断了我的话。仔细观察这些泥娃娃觉得奶奶的话是有道理的,人们真正“请”的是那些泥娃娃所传达的美好寓意。  相似文献   

16.
1948年11月2日晚上.陈布雷前往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他本是这儿的常客,这一回,却有点非同寻常,他不是去开会.也不是应总统的召见,而是去探望病人蒋介石。“龙体”欠安,以陈布雷的身份和他对领袖之忠诚,不能不有所表示.这也是个单独面谈的难得机会。有些话是不宜在公众的会议上说的。  相似文献   

17.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8.
2004年2月2日,我在首都机场正要检票登机去出差,突然手机响了。《大众诗歌》张承信主编以低沉的声调告诉我说:“马烽老师前天去世了”!我因急着检票登机,也顾不上说更多的话,便沉默了一下说:“我参加不成马老的追悼会了,能否请代我有所表示,或以《大众诗歌》的名义给马老送个花圈。”  相似文献   

19.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英雄”、“我最威风”成了湖南卫视2006年的一大特色。这种“英雄化”效应经过《谁是英雄》系列节目的一路推广.终于在2006年的“吉列威锋英雄会”上达到了一个高潮。《谁是英雄》缘何能异军突起,制造出新一轮的草根狂欢?笔者试从机构.文本与受众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力图阐释该电视文本流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