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三年,我国报纸的版式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块状版式成了流行的主角。笔者平日关注较多的几份大报如《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辽宁日报》等,都成功“变脸”;《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的头版版式基本上是左右五三开或六二开的大块模式;《辽宁日报》没有拘泥于此,但是对线的弃用和留白的加大,明显强化了让稿件各自为“块”的用意。  相似文献   

2.
党报改革的现实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建平 《青年记者》2004,(12):29-31
5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一条关于媒体的新闻,标题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取消刊登形象广告”,新闻中称,这三大日报已经分别于5月10日和11日刊登了公告,决定贯彻中央“三贴近”的精神、取消刊登“形象广告”(实为有偿形象展示专栏专版)。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闻漫画对树立报纸完美形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读图时代”,现代版式的观念变革,“内容为王”的再次强调,都使人们在处理报纸和读者关系的时候,注意、使用并发挥着新闻漫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洁 《传媒》2003,(11):44-45
今年11月中旬,新闻出版总署将全面启动五年一度的新闻记者证换证工作。记者在新闻出版总署采访时获悉,采用多项先进防伪技术的2003版新闻记者证将全部上网,供社会公众查验监督。新闻记者证“变脸” “1998版记者证的设计原则,是根据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不同媒体类型分别设计,名称、颜色、横竖版式各不相同,中央和地方新闻机构的记者证样式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3,(11):1-1
9月26日,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第一期新闻媒体骨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班结业。据悉,如此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且由3个中央部委联合办班,这在我国新闻界还是首次。最近,中宣部等部门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现在起到明年年底,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这无疑是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战略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当前,我国新闻业发…  相似文献   

7.
谢宁 《新闻实践》2007,(3):38-38
面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的强势覆盖,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怎样把地域优势变为媒体的资源优势、公信力优势?我们的实践是,在民生新闻中重视“三农”报道是关键所在。近几年来,乐清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快递》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李磊 《新闻知识》2006,(6):77-78,27
尽管人们对“读图时代”究竟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一种拟态环境仍然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着莫衷一是的争论,但是,毫无疑问,大众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眼球经济”或者叫做“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因为“图”已从“文”的身后走到了前台,并且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利器,但是否有了“图”就能无往而不胜呢?这里笔者从新闻漫画的概况、以及新闻漫画的传播效果、新闻与漫画的不同特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新闻漫画发展的更多关注。一、新闻漫画的概况和发展新闻漫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漫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写作》第六期的杂志让我无比惊喜.尤其是特别策划的“我们在报道”专题。不论是封面、内文版式还是图片选择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2022,(1):65-67
“时代之问”系列融媒体报道,从“难题、答题、成效”三个维度,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反腐倡廉、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等16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站位高、把握准、内容实、表达新、传播广,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的理念转变,彰显了重大主题报道对新媒体的拓展和带动效应,无论报道方式、呈现手段还是传播渠道,都是一次有益有效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09,(2):67-67
近日,中央电视台经认真研究,整理、规范了《新闻联播》栏目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版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版式、国务院常务会议版式,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版式、中央部委会议版式等重要时政新闻字幕版式和其他新闻常用字幕版式,  相似文献   

13.
乔晋 《新闻知识》2006,(9):80-81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个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画龙点睛。一则好新闻,再配上一条好标题,才能令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一报在手,能不能一下子抓住人心,能不能吸引读者“眼球”,除了新闻内容、体裁、写法、版式等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是否引人入胜。然而,作好新闻标题并非易事,往往花费了很大气力制作出来的新闻标题,效果并不是都很理想。基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14.
全国性重大时政题材的报道是地方媒体的职责,在目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共同组成的网上主流报道格局中,地方新闻网站如何找准定位,结合网络特点、发挥地域特色,围绕重点,热点做好报道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南方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做出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相对平静的一年,虽然没有像“9·11”和“非典”那样的惊世新闻发生,但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探索。下面我们来截取若干剖面,回顾和审视过去一年的中国电视新闻。一、中央地方两强竞争2005年,中国电视新闻市场竞争格局是中央台和省市地方台两强相争。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依然发挥其主流媒体和覆盖资源的优势,在“神六飞天”“、连、宋访问”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新闻、国际、综合等多个频道全线出击,体现了其重大事件报道的实力和影响力。2005年10月,以“神舟六号”…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新闻     
中央9家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节目)评选颁奖会5月8日在京举行.10个为群众熟悉、被群众认可、并得到新闻界普遍赞赏的新闻栏目“走”上了领奖台.这10个获奖的名专栏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和“人民论坛”、经济日报的“每周经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13,(5):7-7
高静在《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这两年记者新春走基层的报道,新题材不断涌现,视角不断扩展,记者敢于反映现实问题、敢于说实话了。这方面的题材和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三农”题材。“三农”问题,备受中央关注。记者走基层,不能不去关心农业、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生存情况。南方都市报记者2013年新春走基层的多篇稿件是属于这一类型。这一报道触及乡村、乡镇面临的迫切现实问题,且带有普遍性。稿件题材宏大,但从小处落笔,选择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工厂,描写细腻,故事性强。  相似文献   

19.
朱珠 《视听纵横》2001,(3):24-25
最近,各类新闻媒体纷纷看上了一个时髦的新名词——“资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都掀起了一股“新闻资讯热”。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各家媒体争相打出了“资讯”牌。“资讯热”事实上是服务性新闻报道巨大潜力的外在表现,意味着服务性新闻报道的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不仅是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也是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