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的历史著作,在该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语言,这种以"文学"为叙事历史的手法,在历史描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教材编写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的历史著作,在该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语言,这种以"文学"为叙事历史的手法,在历史描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同时也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教材编写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永东在《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一书的《结语》中指出:“如果说审视文学史仿佛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每一个视角所见只能是文学史的一个镜像。但是,文学史的立体景观如果缺少某个角度的摄像,就构不成完整的反映。因此,研究的乐趣和价值就在于寻找前人未曾涉足的视点,然后架起自己的摄像机,抢拍文学‘庐山’的‘这一面’景致;如果前人曾从这一视点给庐山拍过影像,但拍出来的效果模糊,我们也不妨使出浑身解数给它照一张逼真的”,于是,他选取从租界文化角度研究30年代文学,试图走进、走近、穿越30年代文学,给它拍一份逼真的图景。…  相似文献   

5.
宾恩海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概括了中国现代各文体文化特征以及考察了具体文学现象.通过挖掘文学生产背后所隐藏的多重文化因素以达到把握文学的基本精神与艺术意蕴的目的.著作将文体文化特征与具体文学现象结合,着重提炼出以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平民文化等为背景,试图对一些文学现象作出独到的阐释.该著的独特之处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暂时离开日常习惯的文学逻辑和思路,提出"文化生命"的崭新视角.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该著为表达主旨意图的论述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圣经》并不单单是一部宗教著作,更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但是我们对其关注还未达到与其文学地位相当的程度。从中国文学的视角可发现《圣经》对中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尘封了30余年的沈从文如老树新花,重放异彩;沈从文研究领域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杨玉珍的近著《东方神韵: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以下简称《东方神韵》)开拓出了新的研究视阈,既是沈从文研究的新创获,也堪称比较文学领域里的一项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9.
《圣经》并不单单是一部宗教著作,更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但是我们对其关注还未达到与其文学地位相当的程度。从中国文学的视角可发现《圣经》对中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乔国强教授所著的《美国犹太文学》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与犹太文化、宗教和美国现实的关系。全书紧密结合文本,注重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揭示,蕴含了作者的文化批判精神。乔国强教授在书中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在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犹太文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治背景下,左翼杂志《文学》在一年内连出四个专号对付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其“创作专号”所刊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给30年代沉寂的文坛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型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在时代的政治旋涡和商业背景下,京派文学始终与"喧哗与骚动"保持着清醒的距离,这种疏离使京派作家保持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姿态。这些都与京派作家外省与学院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重要关联,正是这种特殊身份造就京派作家独特的文学追求,最终成就京派的超拔与经典。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14.
刘明华先生在学界是以研究唐代文学及其思想史尤其是杜甫研究见长的。最近,由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作序,中华书局隆重推出了他的一部新著——《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后文简称《文》著)。此著系刘明华先生主持的华夏英才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结题成果。全书除前言外共分十章,实属十篇学术长文。其中,第一、二章是先生独创;第三、十章系合作;其余部分是作为项目参与者的部分研究生多年来在老师指导下所完成。傅先生称这一成果“是研究与教学的综合成果,这当为高校教学提供值得思考的成功经验与积极范例”。该书以几个重要作家、作品或某一重要文学现象及文学公案为纲,从历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观照、考察其丰富的文学意味或文化意味,发掘、透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由陕西教育学院教师万生更所著的《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研究》一书,2010年9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省第一部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软实力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齐宏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基督教文化资源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彼岸的跫音》、《每周灵粮》、《经典中的信仰独白》、《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歌手》、《信与思》(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等多部著作,主编“灵性视野丛书”及《目击道存: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语文读本》、《改革宗神学评论》等书,发表相关论文五十余篇。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质研究中以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的审美派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规定它为文艺学第一原理。此观点使文学从"文学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本质是阶级工具""文学本质是政治工具"的年代里得到解脱。但近年,以董学文为代表的""文学本质社会意识形式派"则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性概念,用一个总体性范畴给总体的构成要素下定义是欠妥当的。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以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陈福康教授的《日本汉文学史》是中国人撰著的第一部全面研究日本汉文学发展史的著作,是考察日本这个暧昧邻邦的一部良史。而所谓良史,主要体现在"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材料搜集与使用以及"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态度上。《日本汉文学史》做到了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较好的统一,是域外汉籍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