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选用了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两则短文,其中第一则标题为《以虫治虫》。笔者查阅《梦溪笔谈》,在卷二十四《杂志》中找到了相关文字,但并无《以虫治虫》的标题,显然这是编者后加的。那么,这个标题是否符合短文的内容,是否恰当呢?“以  相似文献   

2.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3.
王东梅 《少年月刊》2015,(Z2):68-69
在美国动画大片《皮巴弟先生与薛(xue)曼的时光冒险》里,以及在《哆啦A梦》的故事中,常会看到主人公利用"虫洞"穿越时空的现象。那么,虫洞是否真的存在呢?虫洞:来自科学家的想象?或许我们可以从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来想象,虫洞就像一扇"任意门",可以通过它,瞬间移动到不同地方,甚至是不同的年代。科学家怎么看待这件事呢?现在的科学家仍只能用理论来解释虫洞,还没有实际观察到虫洞的存在。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虫洞的理论,就要追溯(su)到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了,那就是——黑洞。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老子》的研究,过度沉浸在其"无为"思想的治世之道与和谐之理中,而忽视了"有为"思想的创新之道。《老子》中"为之于未有""为之于毫末""为大不肖"以及"以道创新""以德蓄新"等"有为"思想,蕴含着自主创新、过程创新、可持续创新的大智慧,并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创新方法论,对我们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具有文化支撑和力量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从中学才开始的,小学的大纲也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什么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是七上教材中就出现了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和《论语八则》。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5,(4):36-41
王弼抛弃了两汉"天"主宰万物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借用了老子"道"与万物关系的体用式的思维方式,为儒学重构了贵"无"论的形而上思想体系;王弼理解了老子批判儒家的思考角度,借用道家"无为"的理念,提出了使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发挥其正常及最大效用的方法;王弼在准确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之后,重新理解了儒家经典《周易》。总之,王弼玄学是援道入儒,即借用道家思想为儒学张目。  相似文献   

7.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在以"道"为本体的基础上对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同时融入改造了的儒、法两家的思想,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汉初调和、致用的学术取向与思想特质。在政治层面上,《淮南子》通过"因"、"权"的运用对君主的"无为"加以拓展,强调"无为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子》理想社会的多层次性直接影响着其政治措施的多层次性。"以道治天下"是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分别从内在心性与外在行为上构成了这一理想措施的两个层面。鉴于理想化措施与社会现实紧迫性之间的反差,《文子》不得不采取次一级的政治手段:"守德""上贤"、提倡仁义以治国,"正法"以治国。在吸收儒家之德治思想与法家之法治思想的同时,《文子》始终把道治精神贯穿德治与法治之中。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与现实手段共同构成了《文子》多层次的政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天华的《独弦操》又名《忧心曲》,作于1932年1月。从曲名上看,独弦就是单用一根弦演奏。这种奏法显然是借用了我国古代稽琴上的一时应急奏法,以及小提琴上的一种巧妙奏法。据[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有一段徐衍奏稽琴的故事:"熙宁间,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这  相似文献   

12.
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从中学才开始的,小学的大纲也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什么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是七上教材中就出现了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和《论语八则》.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但是,“朱子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容易背诵的“文言文”,让学生循序渐进,早一点接触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有数量众多的与虫相关的词汇,常有以虫代人的用法,这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环境及日本人思想及学习词义的原义及引申义、语义自身的发展变化有一定意义。通过日语代表词典《广辞苑》,统计整理与"虫"相关的词汇,对其意义进行分类,从中选取经常使用的以虫指人的用法为分析对象,从多义词分析以虫指人是原义用法的扩大化和抽象化。最后探讨了引起语义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老子曾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万物自化就是达到了无为境界。人生需要追求这种无为境界,课堂教学也应该追求这种无为境界。笔者有幸观摩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李欣老师"家的意味"一课(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以下简称"本课"),试分析其无为之妙。  相似文献   

17.
忍耐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华民族向来尚忍,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取向。《道德经》中的忍耐思想意蕴深刻,老子用无为开出救世良方,无为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忍耐正是其不可忽视的展现方式。老子的思想有道常无为、孔德不争、守柔曰强等内涵。老子的忍耐以"道"为限度,具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谦下不争、贵柔处弱、致虚守静等特点,挖掘老子忍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有着丰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作品。《道德经》的核心范畴是:道、德、自然和无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道"。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子之"道"的内涵、特点及其运行规律,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