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小说阅读重在情感线索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小说人物同喜同悲,表明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实现与小说作者以及小说人物的深层对话。小说情感的梳理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切入,把握情节发展,品读人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体会细腻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2.
沈从先生曾经提出过一条名的小说创作理论——贴着人物来写,对于被阶级性分析包围的《雷雨》来说,有必要套用一下这条理论,贴着人物去分析一下《雷雨》(节选)中的对话。只有真正走进戏剧语言的潜在世界,才能真正走进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还原人物情感的复杂性,还作品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刘峰 《中学文科》2006,(11):35-36
不管专家们曾如何争论,语言始终应当是语文的核心,丰富学生的语言作养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木兰诗》一课的教学可以按照“品读——鉴赏——积累”的思路来展开,教学目标是:1、诵读诗歌,复述故事;2、品读诗句,评析人物;3、鉴赏质疑,领司写法;4、再读加味,背诵全诗。  相似文献   

4.
在四大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中,朗读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才能把握住各种文学样式的精髓,抓住文章的灵魂.例如小说的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去探索小说的深刻主题.典型的朗读教学片断是小说《荷花淀》.  相似文献   

5.
阅读经典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提升我们的精神,净化我们的灵魂。然而如今的中学生受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与经典小说文本的隔阂。因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文本语言为突破口,在小说文本与阅读个体之间搭起一座解读的桥梁,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贴近文本人物,感同身受地区分人物的个性差异、体会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人物的命运,并最终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曾说:“人物的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通过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触摸并感知了钱学森伟大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小说教学要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品读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细读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深意。培养学生用结构性思维进行阅读,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和多元化发展,积淀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言为心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玩味,跟文本角色对话,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博大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9.
《想北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图使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进行语言的深度感知。同时,我还试图引导学生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渗透的情感、哲思等,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进行生命的深度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品读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让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陶冶人、塑造人、净化人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故乡》是一篇经典课文,教案很多,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情节、人物、环境),抓住“变”字作文章。为避开这个老套路,本设计拟从“悲凉”切入,以追寻“悲凉”作为教学的主线:先整体把握,寻找全课的情感主线,然后循着这个主线不断追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形式的追寻探究,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听到同行们感叹:课前已经非常认真地研读了课标与教材,并写好了课堂教学设计,然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也曾听过这样的课例。课例1:某教师执教《范进中举》的教学预案是:导入→布置预习→提问交流:小说里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结合文本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等。文面上看,这个课堂设计抓住小说特点,以人物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等,是个挺好的设计。可是因为课文较长,而预习的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受文本,对提问感到有些茫然,因此“交流”不起来,课堂显得沉闷。  相似文献   

12.
彭静 《学语文》2013,(5):15-16
【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启发法、读写结合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焦、刘爱情的同情,同时培养学生对爱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能力。【教学重点】1.从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人物的心理:2.通过品味语言来赏析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阶段的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小说阅读了。而真正的小说阅读应该是回归朗读,使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读,走进学的殿堂,体味语言的魅力,感悟思想的深邃。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说的朗读。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中的小说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需要聚焦短句、抓住人物冲突、品读细节描写,才能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精准落实语文要素,让情节、环境、人物成为相互交织的整体,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周少军 《学语文》2010,(3):55-55
一、通过反复阅读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表白。通过反复阅读人物语言,进而体会人物的心理、精神.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小说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去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感受语言带给人的魅力等.而对语言的品读便是实现这一切目标的有效手段.品读不仅仅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语言的美妙,更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达到自我总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让语文课生动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品读,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上好语文课重点.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妨试着培养学生养成品读课文、斟酌文童字句的好习惯.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品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使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人物个性特点等诸多方面有所感悟。以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品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于语言形式的文本表达,而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感官,尤其是思维意识,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与作者共呼吸,与人物共命运。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须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