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技术与文化是关涉人类历史根基的两大因素,其间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互动机理。文化的技术化既有助于文化目的的有效实现,也是滋生文化疾患的根源。任何技术研发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的,众多文化理念与价值诉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技术创造。面对技术化时代的种种挑战,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与规范作用,积极探索校正技术发展方向的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的技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明显,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主要从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等方面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以及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当下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目前教学技术化倾向的表现主要为教育思想的技术化和教学活动的技术化两方面,导致教学技术化的根源主要在于技术乐观主义无限膨胀和突破技术应用限度。教学技术只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的一种工具,而非取代教师成为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4.
技术化生存是人类自为生存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指工业社会时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阶段,人类对近代技术和技术产品高度依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作为技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生存时代的近代工业化、生存基础的技术依赖性、生存状态的技术意识形态化和生存活动组织方式的"非理性"等特征.技术化生存中人类生存面临着困境,从本质上说技术生存中人类的生存困境是文化的困境.摆脱人类生存困境,需要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技术化生存向创造性生存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技术与翻译技术的概念界定,对比传统和现代翻译技术模式中人与技术关系的差异,并从价值观和人类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不同关系模式所折射的哲学观点。人与翻译技术的互动呈现出技术的人化和人的技术化两种特征:一方面,翻译技术呈现出规模化、合作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可能出现模式化、单一化、机械化的不良倾向。本文通过对人与翻译技术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构建互相依存、共轭共生的关系模式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教学改革过程中对高效课堂的盲目追求,很多课堂教学呈现出技术化现象.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技术化可以细分为器物形态、工艺形态和智能形态三个维度,每种形态的技术化又因其维度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悖论表征.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将技术置于一种尴尬境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主体不但没有因为技术的使用获得应有的解放,反而陷入被技术控制的状态.技术化的结果,不仅导致了教学本身的异化,而且进一步造成教学中人的异化,与教学的育人初衷严重背离.要超越当下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就必须在技术更新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观的转变,即在理性认识技术,反思技术化倾向同时,发挥制度的规约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美学视野中反思高师小教专业舞蹈课程技术倾向的典型症候及其成因,认为忽视舞蹈作品和学生审美经验的舞蹈教学容易滑入技术化误区,而传统认识论作为舞蹈课程的深层教学论动因加剧了舞蹈教学的技术化倾向。立足于审美经验可以矫正舞蹈课程的技术化倾向,依据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本文从"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教育技术化"的含义,并且认为教育技术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出现了集合化、技术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教育思想由社会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育的目的也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内容从统一化、成人化、平面化和技术化转变为选择化、个性化、立体化和健康化,教育方法从传统的注入式、训、练式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这四个层面的变革必将推动学校体育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作用于教学发展方面,当前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教学技术化与教学去技术化。前者是一种技术自大,后者是一种技术封闭,二者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显然都不利于教学发展。我们主张"教学合理技术化"观点。教学合理技术化认为,技术工具与教学工艺密不可分。从古代到现代,技术工具革新持续推动着教学工艺演化;教学工艺发挥出好的教学效能,是以技术工具的遮蔽为前提的。正是教学合理技术化的"未完成状态",促使技术工具及工艺继承与发展,推动着教学系统的发展演进。教学合理技术化应注意技术工具选择的适效性、把握技术应用的阶段性、树立合目的性的教学技术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友好谦恭、人情面子等因素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而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呈现出民主化、开放化、理性化、功利化等特点;在当代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还显示出了网络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等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人类文化的两个维度,主要存在两种关系模式:斗争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后者。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体用不二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这个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延续至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被束缚在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中,缺乏哲学和宗教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维度;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又被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所牵绊,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科学判断,形成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自由的限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我们需要自觉地建设它们之间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多元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家庭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一方面受民族整体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化.此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对蒙古族家庭美德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对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家庭美德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讨论了背景变量的文化,中介变量的文化和行为变量的文化与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关系,认为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内容无一不是与其自然、社会背景发生联系,无一不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习俗、价值观等中介变量文化的影响,无一不通过语言、交际、活动等行为文化来得到表达和传承.蒙古族家庭美德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影响并孕育了家庭美德,而家庭美德反过来反哺和丰富着民族文化,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与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情国度里的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这种传统化因素对公共关系的本土化过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推动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可能将公共关系诱入误区。剖析“人情”与公共的关系有利于在公关知识传播和应用时,广纳本土化的精华,力拒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6.
林译小说序跋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林译小说序跋继承并发扬中国爱国主义传统;抵制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政体,向往法制社会;高度重视传统的孝文化;强调传统史传文化;强调中国传统诗学。总之,林译小说作为西方小说,其序跋充满了西方文化语境;同时,林译小说作为翻译小说,其序跋又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晚清浙江籍著名学者俞樾的节烈观有多方面的思想渊源。俞樾赞赏不贪图财利的节妇,叙述节妇的"因果报应"事迹,均受佛教的影响。作为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学者,俞樾认可妇女守节,敬佩殉节女性,认同贞孝女性的行为。西风东渐的晚清,俞樾一方面留恋塑造女性的传统礼教,同时在其节烈观中又流露出相对宽容而温和的人性情怀。俞樾的节烈观体现了晚清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技术的文化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现代人类生活的程度有多大?它引起了何种意义的革命?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把技术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参量,可以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技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作用表明:技术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一再强调技术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要把对技术的研究拓到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技术与文化在双重领域中的“对话”组成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模式——技术世界,从而渗透、影响着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三大领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消解了人们对"人性美"的理解,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进一步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