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人日报》3月28日第七版,是文艺部主持“人生片断”专版编发的反映“看天吃饭的气象人”生活的内容。这一组共8篇短文(包括“采访手记”),是采编者利用“世界气象日”采撷的一束小花。这一整版文字,我捧读后有深切感悟:不看不知晓,一看真开窍!  相似文献   

2.
《电子出版》2005,(10):11-17
“厦门的十一月,白天很热,买了一个简易帆布躺椅支在阳台上,只能晚上去躺一躺,白天很热,大海也无法看,因为海水的反光很刺眼,有意思的是,总是有船从海面上驶过,大小不等,就像一只只怪鱼从眼前偷偷摸摸地横过。”这是作家石康11月6日第一次写在博客(Blog)上的文字。在随后的两天里,针对石康文字的网友评论已经达到40多条。其中一个叫素素烟火的网友是这样留言的:“赵赵说小李美刀就以你为原型的,可我怎么看你的博克(客)觉得你可没有人家美刀可爱呢!!呵呵!第一次和名人亲密接触激动!!”  相似文献   

3.
2007年2月我从当当网上购买了虹影的《我与卡夫卡的爱情》,原以为此书必定与卡夫卡相关,至少有许多与卡夫卡有关的文字,不料除了书前有一则简短的引言“我与卡夫卡的爱情”外,便再未出现过关于卡夫卡的只言片语。这则引言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日本广岛,广岛广域公园陆上竞技场记者席上。那一头,日本记者一排地打开深颜色的由东芝生产的文字处理机;这一边,中国记者个个摊开稿纸。我坐在中间,面前放着一台比日本记者们使用的小的机器,那是一台便携式微型电脑。我的中国同行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日本同行射来惊奇的眼神。身边的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左藤忍不住把我的机器拿过去看,连连点头。我使用的是电脑,不是他们的那些简单的文字处理机,它的运算功能更多,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5.
智者邵隆图     
看见与发现不一样。按照隆图的说法,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对象时仅仅是看见,没有发现。看见是被动式的印象思维,而发现则是主动式的印象思维。这正是对于九木传盛的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6.
韩美林 《出版参考》2005,(17):31-32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用达尔文的话来讲,这叫"适者生存",只要你说得对,我就能改.不对就笑一笑,别让人失了望.这一写猛一看,我还是个精人,精什么,吃亏上当的也"玩"了不少.我想只要不给别人亏吃、不坑害别人就行了,做人不就是要的这个标准嘛!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呀!善可以善,但是不要善得太窝囊,我就是属于窝囊之流的人.黄永玉说:"韩美林说的坏人一定很坏,因为他轻易不给人下结论;他说的好人你千万别相信,才不一定哪!"这样的结论我只有不自在地笑一下,因为他说得蛮对的.  相似文献   

7.
贺莉丹 《青年记者》2012,(31):16-17
在凤凰县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我看到了那句著名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墓碑背面,是一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为张充和撰。这是2010年的春天。天微雨,山花烂漫,好一个春。跟我一起站在沈先生墓碑前的还有吴文忠老师,这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乡村代课老师那时讷讷地说了一句:"直到我到了凤凰县城念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沈从文就是我们凤凰人呐!"吴老师的神情,是一贯的憨厚。  相似文献   

8.
梅洁 《湖北档案》2016,(11):36-38
乍一看到这个题目,肯定要给读者造成似是而非的感觉. 既称故乡,生命主体肯定已经从这块土地上远离;既然在这块土地上有家,何以又称为故乡? 可我知道,我不是在混淆这两个词汇的概念,这是人类生命中最温暖、最情感的词汇啊!它们足可以包容生命历程中全部的幸福和希望!我怎么能似是而非、怎么能混淆不清呢? 但无论怎样,它们如今已在我的心灵深处温柔地重合了……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军事记者》编辑:你们好!道一声:辛苦了!我是一名基层新闻报道爱好者,也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今天提笔写这封信,是感谢编辑们把我的一篇小稿《某团为报道组增添新设备》改后在今年第6期的《军事记者》刊登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多年前的学生来看我。 她是那么青春飞扬,我也不显太老吧。 这是一个心里有什么话就一定会说出来的女生,她对我说:“老师,这些年,你丢了一样东西!”  相似文献   

11.
露怯了吧     
网上偶遇大学室友小乙,寒暄一番后,小乙说:告诉你,我报名参加《非诚勿扰》了!我只听得自己心里咯瞪一声:Oh,my Lady Gaga!  相似文献   

12.
昨天看2009年时的照片,发现那时候真瘦。我感叹说,我要减肥啊。于是长河说,我们跑步去吧!他定了45分钟的时间,我跑出去10分钟就不行了,停下来气喘吁吁地走。长河恨铁不成钢,说:跑!给我跑!一巴掌一巴掌地在背后推我。于是很多人诧异地看着,后海边上,一个长相很有喜感的光头男子,骂骂咧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改变了这个世界,博客提升了我的写作。回顾这几年的文字生涯,我感慨颇多,对博客心存感激。我与博客的情缘,得从四年前说起。那是2006年的初冬,记得是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在北京工作的弟弟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哥,你也写博客吧,这是个辐射力更为强大的新型写作平台,你的好文章那么多,人们爱看,写进博客一定读者会更多。  相似文献   

14.
文字的魅力     
我每天与文字打交道,从事文字工作——文学翻译。我感到她富有魅力,令我欣喜。我为从事这一事业深感自豪,她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一行行方块汉字,伴我度过无数美好时光。幼稚的我不断走向成熟。我生活充实而不空虚。我虽置身大地一角,却毫无闭塞之感,而能漫游各方,聆听大师哲人们充满智慧的心声,常怦然心动,兴奋不已。《傅雷传》、《钱钟书传》令我  相似文献   

15.
我在浙江日报的夜编系统工作十多个年头,度过了数千个漫长的夜晚,经历了各种难忘的时刻,对于从事夜班编辑工作的同志怀有特殊的感情."夜班编辑辛苦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相似文献   

16.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吕芃 《青年记者》2006,(19):1-1
提笔开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恰逢"9·11"事件5周年.于是,许多感慨便因"9·11"弥漫开来. 五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朋友在电话里急促而激动的声音使我睡意全无:"美国遭到全面攻击!五角大楼!纽约世贸中心!飞机撞的!快看凤凰卫视!"然而,我和朋友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他是居住在"高尚社区"的"精英",而我是住在大杂院里的"平民",我的家里看不到凤凰卫视.于是,我立刻打开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没有相关报道!又调到其他卫视,也全都是"主流媒体",一个个下来,全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趣味     
有人问我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读书与写作”。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早上迎着窗外射进来的阳光,或着晚上借着台灯的光芒,读着喜欢的诗书,写一些自己喜爱写的文字,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20.
桂花开了     
晚秋的一天上午,刚踏进机关大院的门,一阵幽幽的香气袭来,是那种沉郁、高雅的、沁透心脾的味道,不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站在院子中央定定神儿,做深呼吸.呵,满院都是花香!我突然大声喊道:"桂花开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奔向那几棵桂树.它们开了,它们真的开了,顿时,激动的泪水濡湿了双眼--它们足足让我等了三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