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昱洁 《文教资料》2014,(18):81-83
《欧游心影录》作为梁启超赴欧洲考察的游记,详细记录了他的考察过程,以及对政治、社会的思考与评论。通过赴欧洲的考察,梁启超的政治观念再一次发生改变,不再完全崇尚西方的政治制度,转而支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通过国民运动自下而上地教化国民。本文通过对《欧游心影录》的解读,呈现梁启超对欧洲的考察过程,从而探索其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思考及其政治观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同时,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一种保守或倒退,而是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对其之前过于偏重西学的一种纠正,可以说,这时他的中西文化观恰是非常理性的。  相似文献   

3.
细读2008年两道历史高考题,耐人寻味,原题如下: (全国卷I15题)1920年,粱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C)  相似文献   

4.
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李翔海一1923年2月14日,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其时,继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宣告“欧州科学万能的迷梦已经破产”之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被公认是一位重建中国知识思想信仰世界的中坚人物,80年来,随着阐释范武的转移和研究焦点的转换,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不断深入,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文从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形成的内外理路及价值评判、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与五四西化派激进思想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文化化合与新儒家的关系及<欧游心影录>文本研究等角度系统梳理80年来该领域梁启超研究的学术成果,并标示继续研究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6.
一九0二年左右梁启超创办并主掌了《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因此梁氏"小说界革命"与他的《新民说》关系甚为密切。本文探讨的是为小说界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的《新民说》中"新"的内容,如何发明"公德",并指出新民方案的逻辑转换:如何从公德转向私德"推及",即回归到阳明学等传统德性要求上来。  相似文献   

7.
杨朱之学在战国时期"言盈天下",秦汉以后长期沉寂,清末复苏,新文化运动以后大兴。梁启超就是倡导杨学复兴的著名人物之一。梁启超对杨朱学说的评价有一个从否定、部分肯定到肯定的过程。维新时期(维新变法前后一段时间),出于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需要,对杨学深恶痛绝;新民时期(主编《新民丛报》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改造国民性、建设新道德需求,对杨学有所肯定;东方文化复兴运动时期(欧游以后)出于反思西方文化、复兴东方文化需求,充分肯定杨学有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8.
我今天要谈的是我们在全球开放与远程教学中所面临的某些趋势、机会与挑战。1919年,也就是将近100年前,梁启超关于全球共同体的人类、社会与文化潜力的思想鼓舞了我们。他在《欧游心影录》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的责任横在前面,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充西洋的文明,把它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我们也能通过全球同事间的共建与共享,丰富对开放与远程教学的集体共识。  相似文献   

9.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大力倡导"新民"说,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的内涵与要义、缘起与旨归、价值与局限无疑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梁启超的公德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成为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10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和阐发了他的公德思想,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培养国民利群、利国的公德思想,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及影响。探讨梁启超公德观之合理的当代意义,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大力倡导"新民"说,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的内涵与要义、缘起与旨归、价值与局限无疑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也提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将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国民人格中的劣根性,致力于国民人格的改造和重塑.梁启超受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和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新民必须以爱国、利国为主要人格特征,赋予新民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新民说》堪称中国20世纪初的“人权宣言”,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道德革命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心力观是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从梁启超改良思想“开民智”、“求自由”、塑造新民、君权变法等重要观念中都能看到心力观的影响。心学影响下的心力观易于和改良思想结合有其内在原因,而由于心力观本身的局限也影响了梁启超更完善的改良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的“新民”情结 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提出“新民之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这种新民观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毛泽东、鲁迅、胡适等亦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民说》是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所写的一部旨在改造国民性的著作。在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教育的今天,本文着重阐述了《新民说》的现实意义,以期能对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西方列强的入侵惊醒中国人民美好的太平梦,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英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战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仁人志士逐渐地认识到中国腐败的根源在于专制政体。梁启超说:"专制政体者,实数千年来破家亡国之总根原也。"《新民丛报》学人拿起了"自由"这面旗帜,启发国人同君主专制政体相搏以争取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今世惟民主为正"。  相似文献   

19.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迅速传入中国,但很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也是如此。梁启超的功利观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但是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其功利观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观,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丛报》于1902年12月14日刊登了梁启超的《释革》一文,在当时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无疑投下了一颗炸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