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伟平 《教育》2012,(34):29-30
《教育》旬刊:为什么中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这么低?石伟平: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教直通车,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等值,加强普职融通。澳大利亚构建与普通教育相对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一、二级证书与普通教育的初中和高中学历文凭沟通;还在职业教育高级文凭上,开设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课程,促使职业教育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高中阶段高辍学率等问题,澳大利亚在高中阶段开展了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梳理澳大利亚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推进历程,可以发现其具有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互通互认的国家资格框架、多元参与的推进机制、多样融通的课程设置等鲜明特征。澳大利亚普职融通实施的成功经验之于我国的主要启示是: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寻求普职等值;构建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形成普职融通推进合力;丰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普职课程渗透。  相似文献   

3.
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有效应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放缓、传统教育的固有顽疾,在新职业主义范式的引导下,积极寻求普职融通的教育变革。英国政府基于一系列的政策,通过推进中等教育课程的职业化、引入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并优化统一的资格框架体系,不断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为学生的生涯成长搭建了多路互通与进阶的立交桥。英国普职融通的历史演变呈现出政府部门的主导性协调、资格认证的框架性搭建和课程渗透的微观性融入等特点,可以为我国普职融通的有效性实践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4.
综合高中是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学校类型,它的发展有助于深化教育民主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综合高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普职教育基本等值的观念没有得到认可、办学定位不明确、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路径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适应综合高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立足普职融通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找准综合高中的办学定位;深化综合高中的制度革新;加强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试办“普职融通班”、校际合作,实现综合高中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5.
职普融通是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职普融通类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构建的现状,其基本经验包括共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职普双师协同队伍、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互联互通运行机制、健全融通育人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当前,职普融通仍需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以职业形态课程为抓手,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建立职普双师流动教学、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发挥职教社会服务功能,与普教形成资源共享;完善职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职普融合活动;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构建人培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历来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反映了国家构建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诉求。职普融通的学术表达在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与内涵。推进职普融通的有效策略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与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内容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路径上,建立综合中学、实行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采用学分制以及构建国家资格框架。  相似文献   

7.
职普融通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也是国家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职普融通对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前实践来看,职普融通面临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基础、缺乏高中阶段整体制度设计、难以打通高等教育阶段层次障碍等现实困境。据此,可从细化宏观政策指导、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技能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推动职普融通的发展,将职普融通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挪威1974年颁布《高级中学教育法》,确立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体系。1994年再次进行高中阶段综合教育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将学徒制体系整合进学校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挪威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对学生的合法入学权的规定和学生毕业后多种证书的发放则保障了双元制的顺利进行。学徒制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合一,学生现时选择与未来发展的合一,普通知识与职业知识、知识与技能的合一是挪威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1994年的改革促进了挪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仍留下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发展中解决。  相似文献   

9.
洪伟  邵晶晶  许曲 《上海教育》2023,(12):57-58
<正>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阶段学校双方通过“职普融通”的课程渗透策略,有的放矢地将中国制造2025背景的智能制造课程内容迁移至普通高中阶段,实现职业意识的精准导入,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由此“人才为本”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之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与普通高中实现基于课程层面的融通路径研究,以职普联合设计、分工协同的建设思路,构建了普通高中阶段中国制造2025背景的“三层递进、四元融合”职普融通课程体系,满足高中阶段学生多元兴趣、多样发展的个性需求,为职普融通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职普融通。现阶段,我国中等层次教育的职普融通并不全面,许多问题呼唤全方位、深层次的职普融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方式缺乏终身教育、生涯教育的意识,课程设置侧重就业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兼顾不够;制度上不允许学生在普教和职教间互相流动,不是本质上的融通。职普不融通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从中等层次职业教育的角度,审视职教与普教,承认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距;从课程设置、学分互认、证书等值等方面入手,建立职普融通的"立交桥",多渠道探索职普融通的路径,促进职普融通的发展,形成制度,从而为建立健全的职教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11.
周明 《世界教育信息》2006,(5):54-55,36
近十年来,随着台湾社会转型、技术升级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技职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界的需求;技职改革是大势所趋,高职改制、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等措施不断实施。本文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对大陆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现阶段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分析,提出了忽视文化基础课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并结合发达国家已有经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知识与英语应用有机结合的实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找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是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介绍了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及其成功经验,论述了职业技术教育也需要坚持多层次办学方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兼职教师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兼职教师不仅学历高,实践操作能力强,而且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来源广泛,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社会教育资源,发达国家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聘任机制,使得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范围来看,普职沟通是各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各国为推进高中普职沟通,一般采取了以下关键举措:以政策为先导,力促普职教育的基本等值;以评价为突破口,确保普职沟通的有效落实;以课程为切入点,搭建普职教育的沟通桥梁;以区域统筹为着力点,推动普职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借鉴国外改革经验,我国高中普职沟通需要从政策安排,区域统筹、课程整合以及制度改革等多个层面来整体考虑、分步实施、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8.
"广东制造"与"广东创造"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广东制造"和"广东创造",需要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员等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保障。这支队伍能否建成,关键在于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转型而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实际,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不思考在传统教育中还缺少点什么?那就是情感教育。而实施中职校学生的情感教育就应当“关爱赏识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尊重信赖学生”。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的学校育人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也必然要求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形成新的考核模式,即:总评成绩构成中,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明显下降;试卷构成上,客观题的比例明显下降;考试方式灵活多样;评价结果应以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等形式体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