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以中国腾讯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全球迅速崛起.其崛起的背景源于互联网正处于第三个高速发展热潮——即时网络阶段.微信体现出来的融“即时化、社交化”为一体的特征,正在呈现出引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率.但是同时,微信作为一项新技术引发的负效应开始显现.本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继2022年总台"春晚"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直播收获上亿观看人数后,《新闻联播》入驻开通直播也收割了高人气.进军具有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等特点的微信视频号,是主流媒体在移动端传播的重要探索.本文从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微信视频号传播特点及其对主流媒体传播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在移动化、社交化传播的时代,视频号俨然已经变成“移动电视台”,为大小屏联动、视听传播的跨屏生态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场景,让优质内容在跨屏生态中有了更好的延展和扩散,从而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根植于微信生态,相对于其他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视频号更具媒体属性,而媒体与社交两大属性的叠加,助力媒体打破公域和私域的界限,呈现出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新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草根化、社交化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体育新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拓宽了公众的体育新闻获取渠道。基于此,本文探讨体育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6.
邱婧玲 《青年记者》2016,(17):8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主角不再只属于大众媒体,社交媒体也步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学习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传播渠道. 微信传播的特征 1.传播内容有隐蔽性 微信的本质是即时通信,其特征是一对一的私密通信.在精细化的交际圈中,微信的传受双方以亲人、闺蜜、朋友、同事为主,由于信源与信宿的特殊关系,微信信息交流的内容更为私密.同时,为了通信的隐蔽性,在微信中对于同一照片或者状态的评论者之间若非朋友关系,相互是看不到评论内容的.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使个性化内容的信息得到传播,同时也能让微信用户放心地使用,不担心隐私被泄露.  相似文献   

7.
党西民 《青年记者》2017,(15):83-84
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 自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2012年8月最早试水政务微信以来,政务微信攻城略地,发展迅猛.目前已经稳步占领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不断扩展.公安、医疗、党委政府办的政务微信总量位居各职能部门微信前三.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的传播渠道,移动化的社交媒体消解传统媒体已成为大趋势,舆论场正处于重构之中.微信正在从社交功能向服务功能延展,政务微信整体渗透率较高,平台聚合倾向凸显.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需求结构不断升级,需求从刚需型向发展型转变.在微信中,查询、预定、办理、办结、支付等功能正在不断上线,用户正在通过碎片化时间享受公共服务,打造全流程全天候的公共服务成为趋势.政务微信能够逐步解决公众对公共服务不满意的痛点,也成为优化公共服务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王晗 《青年记者》2017,(2):22-23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基于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发展而兴起,呈现出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94%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微信,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打开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朋友圈”已成为用户手机社交的主阵地.①然而,随着微信社交霸主地位的日渐巩固,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凯度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伴随微信社交应用逐渐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对它的分析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强弱关系视角,讨论了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传播现象。相较于朋友圈,微信社交群中的新闻内容更多样、传播更精准,但也容易让虚假新闻广泛传播,鉴于微信社交群中的个体对新闻有较低的信任度,新闻难以得到再次传播。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粟战 《青年记者》2017,(8):65-66
电视被称为“造星工厂”,2016年电视屏幕出现了一颗让人意想不到的冉冉新星——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夸张而又自然、率真而又诙谐的表情,被网友们制作成各种表情包,通过微信、微博、QQ等各种社交平台快速传播,使得电视的传播效果借由社交渠道得以优化和持续,电视的社交功能也因此而得以数倍放大. 事实上,电视与社交的结合早已有之.只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终端异彩纷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逐渐改变,社交渠道更多样,社交方式更便捷,电视参与社交化的格局逐渐融入传播的上游.而表情包的出现与盛行,给电视社交带来了更多可能和变革.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0,(5):80-90
本文将社交媒体视为媒介基础设施,以微信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开放与使用项目为经验个案,探索社交媒体研究的媒介物质性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语境中的社交媒体具有平台化与层叠化特征。一方面,微信经由API所进行的媒介物质性实践,实现自身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边界扩张,异质性主体(普通用户、第三方应用商、互联网巨头以及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等)围绕微信API的接入、使用以及竞争形成了一个层叠化的传播实践场域;另一方面,微信通过API接入标准的定义,结合行业规范与政策规制等方面形塑了结构化的平台关系生态。平台化的运作逻辑时常会与微信的媒介基础设施属性发生价值层面的冲突,当平台的边界扩张受阻或者遭遇竞争时,微信往往会以强化接入标准、纠错补漏以及商业协商等方式处理自身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认为,将平台与基础设施等概念引入国内的社交媒体研究,有助于拓宽或者转变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面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主流传播研究将社交媒体定义和理解为内容生产与关系建构的技术媒介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3.
王颖 《出版广角》2016,(7):73-75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谣言的诞生提供了温床.本文通过分析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微信辟谣的困境,进而探索遏制微信谣言传播的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微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之一的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微信中传播的大量谣言,误导受众的社会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环境.本文从谣言传播主体、谣言主题、谣言话语表述三个方面分析微信谣言的特点,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微信谣言,有效防范微信谣言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微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平台之一.微信由此成为舆论生成和扩散的重要平台,有自己的传播特点,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微信的传播特点 1.信息量较大,信息多元化.在微信中,由于好友不同、所关注方向不同,用户可以看到多元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多种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微信平台,逐渐被开发出社交、通信之外的功能.其中,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公益传播,成为汇聚民众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型微公益方式. 微信公益传播的类型 作为新型微公益载体,从传播主体、传播主题、传播形式等方面区分,基于微信平台的公益传播类型极为丰富. 从微信公益的传播主体来看,可分为传统公益机构或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的微信公益、各类媒体开展的微信公益、诸多企业开展的微信公益、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微信公益、个人开展的微信公益等.从微信公益的传播主题来看,可以分为公益活动、公益新闻、公益人物、公益文化、公益话题讨论等.从微信公益的传播形式来看,可分为微信朋友圈公益信息转发、微信公益群传播以及微信公益公众账号推送.  相似文献   

17.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交软件,短短五年时间里用户量突破6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出现在微信中的微商传销却给微信的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传销、网络传销和微信传销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朋友圈传销活动的跟踪观察,深入体验等,探究微信传销在微信平台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和它对微信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茼萱 《传媒》2018,(11):51-53
据《凯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活跃用户近10亿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对用户影响的积极程度上,微信都稳坐中国社交媒体的头把交椅.2017年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刷屏事件,带来了广泛影响,如下半年的集体晒合成军装照事件;集体晒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集体晒18岁照片事件等.这些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级的传播现象,其实都是典型的沉浸传播现象.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沉浸传播的视角评析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事件.  相似文献   

19.
张纬宇 《新闻世界》2013,(11):100-101
微信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开辟了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随着"微微之火"成"燎原之势",微信对社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探微信传播的优势、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移动化、短视频化与社交化的传播趋势下传统电视新闻面临新的创新课题。本文通研究发现移动社交媒介环境下《新闻联播》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通过"联播天团"打造"现象级"短视频产品《主播说联播》;通过开通新闻联播官方抖音和快手号,开启"短视频与社交化"新篇章;通过开通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平台深化传播内容与构建传播矩阵。依循《新闻联播》在移动社交环境下创新策略的初探路径,本文认为电视新闻的转型发展可以着重从"5G环境下充分利用短视频优势"、"深化传播内容、转变叙事方式,实现情感化共鸣"、"形成与用户的互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