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弗拉哈迪完成了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纳努克》,他花费了10年时间拍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极地生活。《纳努克》也许是最早关注人的自下而上状态的纪录片。从那时起直到今天,纪录片虽然经过  相似文献   

2.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烙上了“人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光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搬演的纪录片在国外并不鲜见。如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被誉为长镜头最早范例的纳努克猎海豹一段就是搬演的。纳努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上来的海豹.其实早死多时.只是为了拍摄需要.将当时的情景搬演了~遍。搬演的作品在国内也有.如早期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东方时空中播出的《南京血证》等.都运用了搬演的手法。不管接受与否.搬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2,(23):37-38
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民族志影像的开山之作,此后,理斯芬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国内近二十年来的纪录片,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武汉记者陈为军描述艾滋病人生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央视大型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等,均在不同层面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各自的诠释与延伸。  相似文献   

6.
《北方的纳努克》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他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极其恶劣的环境,还开创了很多在叙事和拍摄等方面的技巧,并将之延用到以后的纪录片制作中,给予了后人诸多启发。叙事学理论发端于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被渐渐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纷纷运用该理论来研究纪录片的叙事元素或叙事策略,本文试从叙事主题与风格方面对《北方纳努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庭康 《新闻窗》2008,(6):63-64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我们在摄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和优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其中,纪录片《守望》和纪录片《那山那人》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参加贵州省广播电视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在拍摄纪录片的实践中,深感讲好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薛蓓 《青年记者》2012,(15):73-75
情景再现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情景再现",它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几部曾热播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故宫》、《1405·郑和下西洋》、《圆明园》、《唐山大地震》等,都动用了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等形式再现历史情景. 在国外的纪录片中,这已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电视语言.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就主张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即采取戏剧化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搬演甚至重构.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就有意识地借鉴了剧情片的叙事手法、剪辑技巧和一些特技运用手段,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将爱斯基摩人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存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部罕见的由中国团队拍摄的针对国际热点事件的纪录片。虽然尚缺乏力度但已经彰显了野心淹没在众多大片当中的国产纪录片《索马里真相》,上映时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这和该片的类型、制作水准相符。但直到现在,依然有人看过后陆续发表自己的观感。有人认为这部罕见的由中国人拍摄的针对国际热点事件纪录片乏善可陈,也有很多人开始关注影片中未说清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出版广角》2016,(17):82-84
《北方的纳努克》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纪录片,《冰冻星球》是当今电视纪录片中自然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代表。《冰冻星球》有着强烈的对《北方纳努克》致敬的情怀。通过对两个文本的对比,笔者发现,二者都是探险与电影相结合的产物,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探险精神;二者因选材的相似而在主题上有所相关,但是由于时代语境不同,其主题又有着明显差异;在制作意识上,则体现制作者从隐身到现身的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12.
王浩任 《东南传播》2018,(8):138-140
2010年10月,《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发展我国纪录片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大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纪录片市场的潜力开始全面迸发.而《水果传》正是在这竞争激烈、众多真人秀纪实节目火爆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再次造就了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的"B站纪录片奇迹".全片在题材选取、叙事角度、拍摄手法和声音运用方面,不仅充分展示了科普类纪录片的知识性,而且也完成了影像风格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虚拟影像:一种影像的表意方式 什么是虚拟影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虚构"被解释为:凭想象造出来.而纪录片中的虚拟影像,准确定义应当是指纪录片中并非直接采自当前现实世界的影像.而更细分,纪录片虚拟影像则可划分为两个系统:(1)由艺术层面生成的虚拟仿真影像,即采用故事片的叙事手法,通过物或人的模拟、扮演,将已逝去的形象、场景、情节重现于摄影机镜头前并被拍摄、纪录为影像素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实再现、情景再现;(2)技术层面:完全借助电脑影像技术,取消摄影机作为传统媒介物的参与,直接生成有关过去场景的影像材料,如:三维动画、CG、数码合成特技之类.  相似文献   

14.
观察性纪录片一般而言属于直接电影范畴,也强调跟踪拍摄和等待拍摄,坚持让有关意义在人物与事件自然进程中因不断累积、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随着纪录片观念及实践的不断发展,部分观察性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有限度地采用真实电影主动介入现场进行访谈等手法,努力以此来实现观察的深入与纪录的深刻,很好地促进了观察性纪录片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回归或者突围高雄杰一、引言我们无法忘记弗拉哈迪的杰作《北方的纳努克》以及从那以后的诸多纪录片名作。近八十年来,在艺术电影(或包括后来的精品电视剧)给我们无尽梦幻的同时,纪录片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或震撼力,让我们面对一个个真实的残酷或者美...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叶,电影技术在欧洲取得了成功.不久之后,上海的戏院里就出现了“西洋影戏”.当时,不仅放映的影片来自欧美各国的,就连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的,也都是些外国侨民.最早在中国摄制新闻纪录片的劳罗,便是个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的意大利商人.1908年3月,他用一架木壳摄影机在上海试验性地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接着又于同年11月在北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三年的艰辛,“望长城”在一个创作群体中诞生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灵气,和谐而又强烈冲撞的创作群体,也正是这个群体教会了我怎样认识纪录片。我是个话剧演员,虽然在舞台上,屏幕中也塑造过不少人物形象,但参与纪录片拍摄还是第一次。平日,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凡遇到纪录片,我都是要换频道的。因此,参加《望长城》摄制组后,对于如何胜任一个大型纪录片中的主持人,心里一直没有底,直到节  相似文献   

18.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侯彦恒 《青年记者》2017,(23):103-104
《新丝绸之路》的主题设置 《新丝绸之路》是2005年拍摄而成的一部十集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是整个纪录片的总主题,统领着整个纪录片内容的划分和组织.各个分集有各自的主题,如第三集《草原石头祭》,讲述草原民族的迁徙历史,第四集《一个人的龟兹》,讲述佛教文化与思想的传播,等等.纪录片通过还原历史上的丝路风貌和人文特色,达到让观众直观了解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来纪录生活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相当于报纸、广播的通讯和特写,是电影纪录片的延续和发展。“纪录”是它的灵魂,“纪录”是它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本质特征。最早的电影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1922年完成的电影纪录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